《赤心巡天》

第十一卷总结兼感言(3/4)

钱不还……

  以姜望和齐国的关系为例。

  一开始他对齐国毫无归属感,他到齐国只是因为网友在这里,网友告诉他这里有发展机会,他就来碰碰运气。

  所以那会在临淄城外,尹观救了他的命,并以此为条件,让姜望掩护他入城,姜望的底线是“不要伤害重玄胜,不要伤害普通人”。

  齐国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里。

  但是后来他对尹观——谁让你直呼天子之名?

  他一次次为齐国赢得荣誉,赢得功勋,齐国一次次给他支持,在这个过程里,渐渐产生了归属感。他开始认可自己是“齐国人”。

  最后离齐是人物自然的选择。

  在强杀庄高羡这件不得不走的事件之外,也是主角和齐国根源性的矛盾。

  他对姜述有感情,他一直以来的行为逻辑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本质上其实是“义”。

  但姜述要的是什么?是“忠”。他可以容忍你,恩宠你,封赏你,但你必须无条件听从他的命令,践行他的意志。

  在离齐之后,他们的相处反倒更自然了。因为天子不必再疑,英雄也可以直身。

  我必须要承认,在创作上,我对姜望确实过于冷酷。

  在人物的权衡中,我常常会选择牺牲主角。

  我总是想着,还有很长的地方写主角呢,先紧着其他角色帅一下。我总是想着,姜望这么坚强,他可以承受的……

  比如在山海境,为了勾勒方鹤翎的人物弧光,为了强化王长吉的魅力,必须要有一个逼出方鹤翎心底呐喊的人,只有姜望合适,而且他确实是出于正义的思考,符合人物逻辑。

  比如在伐夏之战,重玄遵在那个时候绝对不能输,如果输了他之前的所有塑造就都成了白纸,重玄遵那句名台词:“我要赢得所有,包括勇气。”也就毫无意义。

  那就只能是姜望输。而且确实那时候也打不过。

  可能这就是很多人说的“文青病”吧。

  我们现在阅读小说,常常用到一个词,“毒点”。

  我有时候看一些网文创作方法论,也常常用到这个词,常常说要如何规避“毒点”。

  不要这样写,读者不喜欢,不要那样写,读者不喜欢。

  读者好像是非常单薄的一个群体,有一个个简单的标签贴在那里,不喜欢这也不喜欢那。

  这些方法论里,考虑的不是剧情应该如何编织,人物应该如何塑造,故事线应该如何碰撞。

  考虑的只是,读者“应该”喜欢什么。

  我不能同意。

  我不是说不要写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字。我是说创作者的最优先考虑,永远是故事本身的精彩。

  我们是带着自己最喜欢的文字去找知音,而不是揣摩某一部分读者的“喜欢”来做商品。

  如果那些文字不是你最喜欢的,而是你所以为的读者的喜欢,那就绝不可能是你最好的作品。你拿不出你最好的作品来,凭什么跟那些用心用诚的创作者竞争?

  “读者”这个词语,绝不单薄啊。

  读者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复杂的人。他们不活在标签里。你敢说你了解谁呢?

  说回主角。

  姜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战场上你永远可以把后背交给他,只要他不死,就不会有一支箭是从你身后来。

  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他承诺了你,他就一定会做到。

  你对他好,他一定记得。你对他不好,只要不涉及底线,他也未必记得。但你若想他死,那你就死定了。

  你伤害了他,他有时候也可以一笑置之。你伤害了他的朋友,你死定了。

  在经历了许多,学习了许多,被很多“老师”教导过,他自己也成为老师后。

  他是怎么跟褚幺说的呢?

  ——“你已经是师父希望你成为的人了。保持愤怒的勇气,不要忘记悲悯的心情,做力所能及的好事……这就是师父对你的期望。”

  他只有这一点期望。

  因为他不认为他自己伟大,而他知道,要求他人伟大,是魔中之魔。

  他跟顾师义说,我非义士。

  他跟靖天六友说,我们都是狭隘的。

  最后他说,不必毫无保留地爱我。

  最后,他长成了这样的一个人。

  他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姜真人”。

  一个“真实的人”。

  皆成今日我之后,是天上白玉京。

  他轻松,自在,自由,快活。

  他是一个得道高人了,他有城府了,他可以宠辱不惊了。

  他是一个大人物了,他要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