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184章 妙到毫巅(1/3)

  第246章妙到毫巅

  海平语气沉吟的同时,脑子在飞速旋转。

  怎么办?

  刚才不说看了就好了,直接说没看过,就没这些问题了。

  总不能直接跟于华说,老子看了一遍没看懂吧?

  都是文化馆的同事,那也太跌份了。

  本来还打算今天再看一次来着,没想到这小子居然趁着吃早饭的时候开问。

  大意了!

  “我觉得写的非常好。”海平决定先来个缓兵之计。

  于华脸上的表情更加兴奋,“哦?说说,好在哪里呢?”

  尼玛!

  海平只能硬着头皮编下去,“我觉得林老师给先锋小说树立了一个标杆!于华,我说这话你别不爱听,就你那点‘先锋’跟林老师放在一起比,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

  海平本以为自己褒林贬于的话会让于华情绪低落,甚至是生气,这样一来他肯定不会再问自己了。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于华的表情居然愈发的兴奋了,活脱脱……活脱脱像个,该怎么形容呢?

  于华就差把“抖M”这两个字写在脸上了,“你这不是废话吗?我拿什么跟林老师比?别光说这些宽泛的东西,说说具体好在哪里啊!”

  我他么哪知道好在哪里?都他么没看明白呢!

  海平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要上吊自缢却又后悔的人,绳子套上了,凳子蹬了,心里却后悔了。

  放我下来!

  “嗯……我觉得吧,这种事还得你自己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林老师的作品博大精深,每个人看完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我说的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很容易影响到你自己的判断。”

  听到海平的话,于华的脸上露出沉思的表情,随后颔首道:“你说的有道理!这部小说我确实还没有吃透,这么冒然的和大家交流是不负责任的。我再回去看几遍,等我吃透了,再来和你交流。”

  海平盯着于华的眼神,心中长舒了一口气,总算是混了过去。

  可一想到于华要回去把小说多看几遍再跟他交流,他顿感压力山大。

  他么的,现在看林老师的小说压力都这么大吗?

  燕京,某四合院内。

  张建军手里捧着最新一期的《青年文学》一脸大便干燥的表情。

  “建军,要我说你还是别念了!”底下有人建议道。

  “是啊,这小说我连看都看不懂,更别说是用听的了,你还是让大家自己消化吧。”

  张建军执拗道:“不行。我们自诩是林老师的忠实读者,如果连林老师的小说都看不懂,说出去不是让人笑话?”

  众人中一个女同学表情淡然,带着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傲,淡然道:“这部小说有那么难理解吗?”

  众人怒目而视,别以为你是女人就可以这么嚣张。

  女同学见大家神色不善,改口道:“我的意思是说,这部小说其实多读几遍就很好理解了。”

  “小岚说的有道理!”大家纷纷赞同女生的发言。

  没看懂小说,一定不是大家智商的问题,而是看的遍数太少了。

  “回头我再买一本去。”有人嘟囔道。

  在八十年代,大部分杂志的价格都在五毛到一块钱之间,对于普通学生们来说买杂志还是一件有经济压力的事,毕竟大家一个月不可能只看一本杂志。

  于是很多同学、朋友合买一本杂志或者一本书就成了习以为常的事。

  这一期的《青年文学》,读书会里仅有两本,大家之前都是按照以前的规矩,轮流着看。

  可这次情况有点特殊,很多人看了一遍居然没有看懂,就他么离谱,看小说什么时候变成一件这么烧脑的事了?

  不管是真为了弄懂这部小说的内容,还是为了不在同好、同学们面前丢人,大家都有着充分的动力去再买一本《青年文学》。

  我还不信了,躲在被窝里看他一个星期,能看不明白?

  很多人都是抱着这种心理。

  国文社,后楼,《当代》编辑部。

  祝昌盛桌上的稿子又多了一些,而此时他并没有注意到姚淑芝摞稿子的动静,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手上的杂志当中。

  眼神从小说的最后一页离开,祝昌盛内心充满了一种难言的震撼,他震撼于《追凶》这部小说通过倒叙和回环叙事所造成的阅读难度,更震撼于这部小说将叙事、结构、内涵融合的如此完美。

  尤其是当他看到小说中主人公邹正道站在镜子前发现自己才是那个罪犯时,那种震撼感更是扑面而来,之前的一切矛盾、疑惑、懵懂都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他也深深的感受到了邹正道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