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198章 孙子辈儿的顾问(2/3)

”。

  文章不长,一千字左右。

  在最后一段提到了《红楼梦》顾问委员会的名单,在一众大佬的名字当中,“林为民”这三个字分外惹眼,排在顾问委员会名单的最末。

  “行啊,现在都混上《红楼梦》的顾问了!”姚淑芝的表情中带着几分惊叹。

  受邀成为《红楼梦》顾问委员会成员的事,林为民并没有向身边人透露,今天突然被新闻曝出来,身边的同事、朋友们自然很吃惊。

  那边正聊着天的柳荫等人发现姚淑芝在和林为民在聊天,问道:“你们俩聊什么呢?”

  姚淑芝挥着手上的报纸,道:“快别聊你们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了,看看我们的林主编又闷声干了什么大事吧!”

  众人表情迷惑,听姚淑芝这意思,林为民这是又干了什么大事了?

  等看到姚淑芝手上报纸的内容,众人的脸上写满了讶异。

  “为民,这是你?”贺启智指着最后一行的名字说道。

  林为民耸耸肩,“嗯。”

  祝昌盛紧跟道:“你怎么能进顾问委员会呢?”

  “我咋就不能进顾问委员会呢?”

  柳荫道:“你看看你前面这些名字,你凭什么能进?”

  “你们这就叫狗眼看人低!”林为民恶狠狠的骂道。

  众人并不生气,反而继续挖苦道:“什么眼也得看你低啊,也不看看你前面排的都是谁!”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着,一致认为这顾问委员会的名单因为混进了林为民这个老鼠屎而公信力大降。

  “行行行,我承认了,我就是混进去的,谁让我有一个好老师呢!”

  林为民无奈摆出一副混不吝的姿态,让大家恨的牙痒痒!

  办公室内的闲谈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但《燕京日报》今天报道的这一则新闻确实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

  《红楼梦》要改编成电视剧的消息已经沸沸扬扬传了好几年,从前年开始就断断续续有消息传出,今年的消息格外的频繁,一个接一个。

  老百姓也好,文化界也好,都知道距离《红楼梦》电视剧的诞生时间越来越近了,自然也更加关心。

  《红楼梦》因为拍摄电视剧要成立专家顾问团,请的还都是国内文化领域鼎鼎有名的专家们,大家对此乐见其成。

  普通老百姓们,对于大多数专家其实并不熟悉,他们只相信媒体的报道。

  报纸上说请的都是泰斗级别的专家,那就是泰斗级别的专家。

  几年时间来,林为民的作品越来越红不假,发表和出版的作品动辄销量就是上百万册,但相对于中国超十亿的人口,哪怕是把这个数字再翻十倍,也显得微不足道。

  文学爱好者是多,但普通老百姓更多。

  林为民的名字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学爱好者当中叫的响亮,但在更多的只关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普通老百姓当中,仍显得知名度不足。

  很多人看到林为民的名字,第一反应仍是陌生的,只有在询问到身边的文学爱好者们时,才会知道这位原来是一位作家。

  等再细了解一下,原来还还这么年轻,更意外了。

  对比一下顾问委员会里的其他专家们,林为民甚至年轻到几乎可以当他们的孙子辈儿。

  林为民的名字再一次大规模的出现在全国普通老百姓的眼前。

  上一次拥有这个级别的曝光度,还是在《悬崖》热播的时候,电视剧片头的那一小行文字。

  过了两天,《当代》编辑部接到了一个电话。

  说是燕京、津门、冀北三地文联联合在北戴河召开“城市文学理论座谈会”,邀请林为民参加会议。

  林为民拿着电话挠了挠头。

  城市文学理论?

  这是啥玩意?

  仔细询问了两句,敢情还是个新提出来的概念。

  人家打电话来邀请林为民也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打算把林为民的那部《有话好好说》拿到座谈会上,作为“城市文学”的典型代表进行讨论,以此来探讨“城市文学”的概念、范围和特征等问题。

  《有话好好说》在林为民的作品序列中受关注程度和影响力都不算高,哪怕是出版后的销量也是敬陪末座,这种题材的在国内的市场,有一定的受众局限性。

  这次能收到邀请,林为民很是意外,但还是婉言谢绝了文联的好意。

  去一趟北戴河,至少又是几天功夫,有那个时间还不如休息几天。

  自从成名开始,林为民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收到笔会、座谈会、创作会、培训会等各种名目繁杂的活动邀请,有的时候甚至是每天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