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333章 《情人》获奖(2/3)

啊,快三年没见了!”

  拥抱过后,马克梦仍有些激动,仔细打量了一下林为民,“你好像没什么变化。”

  林为民打趣道:“你倒是成熟了不少,怎么蓄起了胡子?”

  “你不觉得这样很酷吗?”

  老兄,你是对“酷”有什么误解吗?

  两人聊了好一会儿,林为民说道:“走吧,先把住的地方安排好,我再请你吃饭。”

  马克梦哈哈笑道:“伙计,这里是米国,应该是我请你吃饭才对。”

  他拉着林为民要上他那辆别克,黄广生赶紧从一旁等在那里的奔驰车上下来,“林先生!”

  林为民挥手道:“杰克,你先把车开回公寓,这两天你可以放假了!”

  黄广生点了点头,上车离开。

  等林为民上了车,马克梦才一脸惊奇的问道:“林,这是什么情况?”

  “朋友给安排的车。用我们中国的老话讲,这叫朋友多了好办事。”

  老友重聚,林为民又恢复了他的嘚瑟本性。

  等马克梦按照林为民的指示把车开到达科塔公寓的楼下,看着眼前伫立的公寓,马克梦问道:“你不会告诉我这是你住的地方吧?”

  林为民拍拍他,“不光是我住的地方,也是你住的地方。”

  说完他下了车,马克梦也连忙下车,跟随着林为民进了公寓,马克梦一路左顾右盼。

  直到进了公寓还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林,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你说公寓和车?”

  “当然。”

  林为民没有卖关子,给马克梦讲了他和阿瑟·米勒的合作关系。

  马克梦听完懵懵懂懂,他83年离开燕京,那年刚好是阿瑟·米勒去燕京访问,倒是听林为民提过招待阿瑟·米勒的事,只是没想到林为民和阿瑟·米勒的交往还有后续。

  他更想不到林为民的话剧竟然已经被搬到了百老汇的舞台上。

  “天啊!早知道你的话剧在百老汇上演,我应该早点过来的!”

  “哈哈,现在来也不晚。等会去吃饭,晚上我带你去看看我那出话剧。”

  西44街上的撒狄斯是百老汇戏剧工作者们经常光顾的餐馆之一,这里跟绿苑酒廊一样,见证过无数百老汇剧目的首演庆功。

  1946年,女演员安托瓦内特·佩里去世后,她的好友,戏剧制作人、导演布鲁克彭·伯顿在撒狄斯吃午饭时,生出了要设立一个戏剧奖纪念托瓦内特的念头,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托尼奖”。

  许多年间,撒狄斯一直都是宣布托尼奖提名候选人的地方,让这家餐馆在百老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林为民边吃着饭,边和马克梦介绍着关于撒狄斯的掌故,让马克梦不禁有些感叹。

  “明明我才是个米国人,到了纽约反倒是你成了主人!”

  林为民笑道:“谁让我有时间呢?”

  林为民说的没错,对于很多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那里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工作和睡觉。而那些城市的热情,只有对有闲有钱的人才会开放。

  “婊子一样的大苹果城!”马克梦一时感慨,咒骂了一句。

  两人吃完饭,从撒狄斯出来外面恰好已经黑了下来。

  这个时候,也是百老汇真正苏醒的时候,黑暗点亮了所有百老汇的细节,剧院的霓虹、射灯下的海报,还有等待着入场的观众们。

  马克梦是个米国人,但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来纽约,也是第一次来百老汇,竟然生出一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

  “林,我突然发现我得感谢你。”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他么才发现,原来纽约还有这一面!”

  马克梦说完,两人对视了一眼,笑了起来。

  两人来到巴里摩尔剧院,买了票进入了剧院。

  已经上演了一年多时间的《触不可及》在百老汇很受欢迎,这一点可能跟前几年戏剧界一味的追求战争反思有关系。

  米国版的《触不可及》的背景是越战,从1965的局部战争到1975的撤退,十年的越战给米国带来了彻骨的疼痛。

  58000多名米国军人死去,高达4450亿美元的各项投入血本无归,约翰逊、尼克松两届政府被拖入泥潭而黯然下台。

  这场战争所造成的米国社会的撕裂和民众间的观点对立,远超过后来的任何一场战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米国的文化界出现了一批大量描写战争残酷、反思越战得失、分析越战成因与影响的新闻、传记和文艺作品。

  其中最具代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