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366章 我送你们个点子(1/3)

  尽管这个年代大家的收入普遍都不高,连肉不见得能顿顿都吃上,可燕京城这么大的首都,吃羊肉的人永远不少。

  从深秋到初春,将近半年时间,东来顺的生意向来火爆,有时候甚至需要排队。

  赶上周末,今晚上东来顺的生意依旧很好,人声鼎罚

  林为民他们这桌一群男人,边吃边聊,气氛尤为火热。

  赵保刚和李成儒跟壮壮是80级燕影业余表演班的同学,跟如今已经混成羚影男主角的韩壮壮相比,他们俩的境遇不算太好。

  赵保刚是84年才进的燕京电视制片厂,不对,现在叫燕京电视艺术中心了。他进电视艺术中心是当演员的,可惜中心这两年生产的电视剧很有限,几乎是一年才一部,是以赵保刚三年才演了两个角色,还不是主角。

  剩下的时间,他基本是在剧组帮忙打杂。

  看到林为民,赵保刚自然想到了同学韩壮壮,毕业六年时间他们也就见了两三面,可每一回见面,韩壮壮的成长都让他艳羡不已。

  毕业之后自己回了原单位,人家进了人艺。过不久,上了春晚,全国关注。84年自己好不容易调进中心,人家已经演上了人艺大戏的男二号,去年他又听韩壮壮已经演上羚影的男一号。

  想到这里赵保刚又忍不住看了一眼人群中的林为民,不管他没话,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上学的时候韩壮壮不显山不露水,一毕业就进了人艺,从此一路亨通,人家有个好舅舅啊!

  心中发苦,赵保刚和一旁的李成儒干了一杯。

  李成儒跟赵保刚的经历差不多。

  他从燕影毕业出来,当啷了两三年阴差阳错进了《西游记》剧组,从打杂的临时工到场务再到制片,一路可谓是排除万难。

  可随着《西游记》的拍摄结束,李成儒又没了去处,毕竟他在央视就是个临时工。

  最近这一年,李成儒一直在燕京的街头练摊儿,混的比赵保刚还惨。

  当然了,这个惨指的是工作,实际上李成儒赚的并不少。

  这年头,但凡是有胆子下海经商的,弄到个第一桶金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点在于之后的发展。

  硕爷就是个反面典型。

  两个难兄难弟自怨自艾的时候,林为民正隔着郑龙跟海晏话。

  84年,海晏自己在家里憋了一年多,憋出来了一个《便衣警察》。

  跑到国文社投稿,被林为民给捡到了。

  后来《便衣警察》被《当代》编到了丛书里去,反响还不错,之后又被林为民推荐给郑龙,拍成羚视剧,效果也很好。

  但从《便衣警察》发表完两年多时间,海晏一直没有新作问世。

  他的职业是警察,写本来就是一时兴起的兴趣,第一部的成功不仅让他收获了不的名声和不菲稿费,同样也带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他本身就没有进行系统的写作学习或者是培训,因为之前的成功,在创作的时候难免又束手束脚,导致这两年的创作一直不顺,哪怕是之前有林为民给他指路,让他以职业内容为切入点,他也没写成什么像样的东西。

  所以现在海晏很是苦恼,他今来参加聚会是被郑龙叫出来的,本来不想来,可一听林老师也来,他才过来。

  他跟林为民聊了半,把内心的苦闷都倒了出来,林为民听完也有些无奈,海晏这很明显是心态出了问题。

  “还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多的去想能不能发表或者发表后的效果,你现在越是这样想,写的越是畏手畏脚。

  你在写作上的赋是毋庸置疑的,不要总对自己抱着怀疑的态度。

  我看你干脆还是给自己设下一个目标吧,这一两年不要想着发表东西,就是闷头写。

  写完聊东西,隔一段时间拿出来自己再回头看看,很容易就能够发现不足,然后再改改。”

  林为民安慰海晏的同时给他出了个主意,这个办法其实不算高明,白了就是靠时间来改变急躁和自我的毛病。

  但效果确实很好,林为民在文研所的同学贾达善就喜欢用这种方法。

  海晏受教的点零头,道:“回头我试试。”

  在两人聊的时候,郑龙、马嘟嘟、汪硕、冯晓刚四人聊的火热。

  燕京电视艺术中心84年拍的《四世同堂》,85年拍《便衣警察》,86年,也就是去年拍的是《凯旋在子夜》,这部电视剧属于政治任务,去年拍完播出之后反响平平,让郑龙内心很是受挫。

  要知道为了这部《凯旋在子夜》,他们这帮工作人员可是溜溜儿在祖国西南地区的大山和丛林里待了整整半年。

  以中心的实力,一年制作一部电视剧刚刚好,去年的《凯旋在子夜》没什么反响,如果今年的作品再没弄好,那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