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七十九章 不学也会了(2/3)

的人借着你们太府寺的名头在外面查看作物耕种情况。”

  张阳重重点头,解释道:“还请赵国公不要多疑,他就是我们派出去了解作物耕种状况的,因为太府寺的卷宗从武德三年就断档了,而且还有很多残余不全,需要重新统计与记录需要派人去各地查看情况。”

  “这种事你告知中书省,各地自然会将奏报送来,何必如此费周折。”

  “赵国公有所不知,各地州府若为了让自己的治理成效好看,难免夸大,只有自己派人去看了,才算是自己心里有数。”

  这一趟来骊山,除了看看太上皇,自然要问张阳话语。

  长孙无忌迈步正要离开,又道:“昨日陛下就吩咐了旨意要来骊山避暑,你早做准备,老夫去看看张公瑾。”

  “赵国公慢走。”

  直到长孙无忌离开了这处宅院,李渊闭着眼低语道:“辅机这人就是多疑,你不要见怪。”

  张阳笑道:“在下怎会见怪。”

  李泰还在看着图纸发呆……

  摇头一叹,张阳走上前,“魏王殿下进度如何了?”

  李泰一手撑着自己的胖脸,盘腿坐着,另一只手拿着图纸,双眼中还带着一些血丝,“蒸汽机的气压在上端很大,到了下端却减弱了。”

  蒸汽是上升的,气压到了下端便会下降,这倒是很简单的逻辑,毕竟蒸汽是上升力。

  张阳瞧了眼他的图纸,大体上没有问题,又道:“魏王殿下为何不在底部加个装置。”

  “什么装置?”李泰有气无力地讲道。

  张阳拿起搁在他耳朵上的一支炭笔,现在骊山上的技术层已经习惯了用炭笔写字,用煤石削尖之后,夹入两片木层。

  这种炭笔是长方形的,主要是长方形做起来简单,要做圆柱体太过麻烦。

  而且长方形更适合拿在手中,这是骊山饶经验所得。

  当他们看到骊山的主人使用炭笔写字,自然也会效仿,而当他们知道这种炭笔好用,还不用墨水,更加省钱之后。

  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大家都用这种笔了。

  石墨这种东西如今太难获取,价格也贵,要做出正宗的铅笔技术与材料方面来不太现实。

  当初本着凑合用的想法,没想到会在骊山这一片地方普及得这么快。

  张阳在李泰图纸上修改着,一边解释道:“魏王殿下的思路是没错的,但蒸汽的用法想错了,蒸汽产生压力推动其他事物,需要很大的压力,既然下赌气压不够,那就在下方做一个积累气压的装置。”

  “当然了在气压差的作用下,蒸汽一旦放出来就会减弱推力,所以在产生动能之前不能将蒸汽放出来,这就是魏王殿下理解错误所在。”

  李泰听得很认真,汗水一滴滴地落在图纸上。

  张阳画了一个箱子,在箱子中设计一个气阀,“魏王请看,当内部的蒸汽足够,推动这个气阀,产生了动能。”

  “如此一来就达成了在产生动能前释放蒸汽的原理。”

  李泰疑惑道:“这个本王考虑过,可仅仅气阀推动也无用,还要拉回来反复做工吗?这与事先设想的不一样了,如何再让气阀收回来?”

  张阳笑道:“很简单,还记得我们的水轮车吗?”

  “当然记得。”

  张阳继续勾勒着图纸,在前端画了一个拉杆,“当气压在推动拉改同时,前赌轮子被拉杆牵引,做了一个周转运动。”

  李泰点头示意这部分能够理解。

  “气压进入气阀内需要两个入气口,当一端推动时候,另一端就也会滑动,同时蒸汽也会随着每一次反复之后才排出,如此一来便完成循环往复。”

  给他换了一个样图,李泰思量了好一会儿,像是在消化这些知识。

  豁然抬头看见李渊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一旁,张阳笑道:“您老听懂了吗?”

  李渊冷哼一声扭头就走。

  李泰连忙收起图纸,“多谢姐夫指点,本王终于有破解之法了,原来一直以来不是气压不够,而是不论内部的气压有多大,只要蒸汽一出来就会失去压力。”

  “气压与内部的温度和容量无关,释放出来的气压等于是换了一个环境,外部环境的气压不论有多大,顶多也只是一阵风,原来是这样的道理。”

  这胖子虽贪吃,减肥一直以来都没有成功过,从到大他的悟性与理解能力一直很强。

  很多问题上他都是一点就通,以他的赋与实践经验,他对物理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大唐所有人。

  经过后世精密又系统化学习的张阳来,这不过是很简单的物理知识。

  看他已经领悟了问题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