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八百五十章 留下阎立本(2/3)

“这都是本王与姐夫为了让阎大匠留在骊山的下策,无奈之举。”

  “可……”

  “你放心,姐夫与本王不会胁迫,只是在他的心中朝中的事情永远都是放在首位,让他放下朝中的琐事很难,他若一直留在朝中匠作技艺也会停滞不前。”

  “只有骊山的建造才能让阎大匠找到提高的契机,现在能够让他留下来,陛下知道了缘由也不会多怪罪,有些事情拉不动,只能推他一步了。”

  得知事情原委的魏王妃也不哭,她低声道:“其实宫里的事可以交给家叔,阎立德。”

  “是吗?”李泰暗暗点头,记下来的这个名字。

  长安城,宫里,王公公脚步匆匆走过皇城,再从承天门走入,一路走进皇宫的内城。

  别看这位公公年事已高,走路的速度倒是一点都不慢。

  总算是走到甘露殿,王公公脚步还没迈入就听到了陛下的怒骂声。

  “竖子张阳!你胆敢戏弄朕的文臣!你好大的胆子。”

  听到陛下的怒吼声,王公公便知道阎立本的事情,还是传到了陛下的耳中。

  殿内又传来了打砸东西的响动,王公公站在殿外又不说话了,沉默良久,心中也放下了本来要和陛下说的事。

  李世民发了一通脾气,又意识到曲江池修建成坊市曲江里的工事又不能耽搁,让阎立本的弟弟阎立德替上。

  等岑文本与于志宁走出了甘露殿,王公公这才迈步进去,“陛下,骊山的奏章。”

  听到骊山,李世民额头青筋直冒,喝道:“他又怎么了!”

  王公公连忙道:“说是骊山县侯写的。”

  李世民一手夺过奏章,扶了扶眼镜继续看着,奏章上张阳说明了长安城的现状,就算是长安城修建了曲江里,也只是能够缓解一时。

  将来长安城的人口还会更多,如此增设坊市会除了让街巷更拥挤,没有其他的益处。

  拆了长安城东西两面的城墙,保持内城与皇宫的建设,扩建长安城,修砌道路。

  皇帝随手将这份奏章放在了一旁,便拿起了另外的奏章。

  长安城的皇城内,张大安听着许敬宗与李义府的议论,张大象也能说上一两句。

  现在大家都各司其职,但都是礼部出来的,在对付外使的事上总是能够说上一两句话。

  张大安又道:“这高卢人远道而来,他们说高卢也能出兵攻打大食,但要大唐与高卢人结为交好。”

  话语一顿,张大安叹道:“简而言之就是和亲。”

  许敬宗颔首道:“自县侯任职礼部尚书之后,朝中再也没有说起过和亲之事。”

  几人谈了小半个时辰,到底还是对高卢人并不熟,想着先探探虚实。

  “多谢诸位兄长帮衬。”张大安起身行礼。

  “莫要客气。”许敬宗连忙扶着他,“当年我们都在礼部做事,当该帮衬一二的,陛下也明说了礼部的事情交给礼部自决,再去惊动骊山不合适。”

  “老夫可安排上官仪写一份书信送去骊山,并且由门下省递给陛下,如此便与礼部无关了。”

  自任礼部尚书以来,张大安越发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没有许敬宗和兄长任职礼部尚书之时,还能游刃有余。

  在为人处世的能力上,张大安觉得自己应该向许敬宗多学。

  客客气气地将这几位兄长送出了礼部官衙,张大安心中还是有些介怀往后骊山一系的人该如何自处。

  李义府刚走出朱雀门就见到了袁公瑜带着三两人站在这里。

  “李少卿。”袁公瑜先是唤了一声,便拉着人站到一旁小声道:“有几个人在议论与高卢人和亲的事。”

  高卢人的记录最早出现在西域的典籍中,这还是第一次这么远道而来的人,朝贺天可汗。

  说来也是,大唐正在打大食人,唐人的名声已经传到了西方。

  袁公瑜又道:“本来下官是听从礼部尚书的吩咐去见那三个高卢人,后来许国公家的公子与几人主张与西方和亲,如此便可以共同剿灭大食人。”

  李义府沉声道:“自礼部立足以来便一直反对和亲之策,他们胆敢主张和亲,是有祸害社稷之心,我等当灭之。”

  “可那是许国公家的公子!”

  袁公瑜连忙提醒。

  李义府颔首道:“既然如此,在下也要揍之,至少让他知道教训。”

  “喏!”

  袁公瑜安排人手,在高履行还在与一众好友喝酒之时,就被一群人围住了。

  话没有说出口,拳脚如雨而来,他见到站在门外的李义府与袁瑜。

  一边忍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