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八百六十八章 骊山有熊(2/3)

但也没多问,只是踢了一脚身边的熊大。

  熊大被一脚踹醒,迷茫地看了看四下,见小主人还在和泥,它又昏睡了过去。

  今天一个老和尚衣衫褴褛地走出长安城,他被皇帝赶去益州。

  老和尚回头看了一眼长安城,继续往益州方向而去。

  在途经骊山的时候,法琳和尚又道:“这骊山看起来很漂亮,好似不在人间。”

  站在法琳和尚身边的僧人也抬头看去,阳光下的骊山熠熠生辉,世间最美丽的光都撒在了骊山。

  法琳念了一声佛号,低声道:“其实世间的山川都是这样的,不过是时辰正好罢了,他将骊山造得宛如仙境。”

  那些僧人也都低下头,念了一声佛号。

  法琳继续走着,口中念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话语中带着这一次佛道之争的遗憾,对未来的也带着期盼。

  他又道:“大唐的未来就在陛下手中,一直都在陛下手中。”

  一个月后,噩耗传来了长安,法琳和尚死了,死在了益州,还写一篇文章。

  又一个月后,秦世英也死了,对他的死因人们议论众多。

  大理寺最后将这件事归咎于佛道之争。

  正值诸国来朝的时候,为避免节外生枝,朝中将这件事掩盖了下去。

  大理寺又多了一桩悬而未解的案子。

  今年又有高卢人来到了长安城,这一次来长安城的高卢人与之前不同。

  今年夏天来长安城的高卢人像是探路的人。

  这一次来的高卢人大有来头,他们是希拉克略的臣子,是来与大唐结交友好的。

  梁建方在波斯撒欢地大食人打架,希拉克略王朝就在大食的北面,希拉克略即位之后,正在收复被大食人侵占的土地,一路南下打退大食人,收复失地。

  在这几个高卢使者口中希拉克略是一个很伟大的帝王,其创业也是十分艰难。

  张大安收起了这几个高卢人送来的国书,走出礼部之后去面呈陛下。

  许敬宗带着狄仁杰刚从弘文馆出来,正如当年县侯所言,大食的扩张也给他们自己埋下了祸根,高卢人要反击了。

  朝中对高卢人不熟悉,大雪初融的长安城,整座成都在为来年做准备。

  至于死了一个和尚后又死了一个道士,虽是稀奇事,可人们闲聊三两句之后就没了兴致再议论。

  此刻皇宫甘露殿中,李世民坐在暖炉边,看着手中的书卷,书卷所写的就是骊山的诗篇。

  皇帝看了很多遍,怎么都看不厌。

  张大安走入殿中,躬身道:“陛下,高卢人国书。”

  李世民收起手中的书卷端坐起来,“递来。”

  小太监慌忙从张大安手中接过国书,放在陛下的面前。

  一卷译本,一卷国书。

  小太监紧张地看着陛下的举动,现在陛下身边信任的内侍也去了骊山。

  这个小太监心中暗道:“恐怕明天就不能留在陛下身边了。”

  看着陛下先是拿起高卢人的国书,因为高卢人的文字不好看,陛下又拿起一旁的译本,神色这才舒缓很多。

  张大安道:“高卢人献上了金币三千,还有西方的粮食,希望天可汗能够交好他们的君上,并且共击大食人,他们的国君是希拉克略,是一位很英明的君王。”

  “拿图来。”

  “喏。”

  太监将一卷图铺开,这卷图很大,其上面有大唐的疆域,也有西域的疆域。

  李世民又道:“高卢人的地界在哪儿?”

  张大安闻言走上前,皱眉看着疆域,“按照使者的口述,他们的疆域在大食人的北方。”

  目光看向大食的北面,李世民戴上眼镜看了许久,“礼部对这个地方熟悉吗”

  张大安回道:“当年县侯还担任礼部尚书之时就说过,大食人北上的步伐停下是因为先知的过世,大食人急于扩张,却从未有过治理,西方势力也会死而复燃。”

  中原的历朝历代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征战与治理是离不开了,始皇帝一统中原便开始了书同文。

  皇帝的目光还是看着地图,只是低声道:“你先退下吧。”

  闻言,张大安眉头一皱,躬身低着头行礼,退出殿外。

  贞观十四年的十一月,正是关中的深冬时节,皇帝又一次驾临骊山。

  陛下每年都会来骊山,太上皇就住在这里,天可汗每年都会在休沐时间来看望。

  若是朝中休沐时很忙,陛下也不会来。

  在人们眼中天可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