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428章 利益(2/3)

是装着宠辱不惊,但到了外面还是露出了些心思。

  杨尚义等到他出来,一看他的脸就不对,“部堂,这是怎么了?”

  杨一清略过他身边,在他前头走,轻摇着头说:“是非之地不缺是非之事。”

  “是什么是非事?”

  杨一清没有马上回答,他在沉思,复套之事,三年也行,两年也行,但两位阁老,似乎还是倾向于三年。

  为什么?

  不会是觉得三年把握更大,他都已经说了,正德二年也可以。

  “是为了银子吧…”

  杨一清呢喃摇头,怎么忘记了这一茬。

  今年国库丰盈,这事他也知道。入京路上就想过今年拿到更多的拨款。其他人自然和他是一样的心思。

  “守文。”

  “末将在。”

  “今后,若有谁问起复套之事,你要说三年也行,两年也行。”

  杨尚义疑惑:“部堂…原本不是更倾向于今年么?”

  “那是以前。现在是都行。”

  “这是为什么?”

  杨一清知道,这种事要给他解释清楚的,否则他不明白,说不准什么时候就露馅儿。

  “因为我们不要介入朝中的争吵。争赢、争输都是无益。陛下怎么定,我们便怎么做。如此才可立于不败之地。”

  为官之道,该进要进,该退要推,该沉默也要沉默。

  与此同时。

  朱厚照还在继续召见地方大员述职。

  山东很近,但刘健不是最近。

  事实上,明朝在北直隶地区还设有两个巡抚。

  一为顺天巡抚,一为保定巡抚。

  有点类似于南直隶,那里也分凤阳巡抚和应天巡抚。

  顺天巡抚并不是顺天府的巡抚。成化三年,朝廷以京畿地广,从居庸关中分为二巡抚,其东为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巡抚顺天、永平二府,驻遵化县。

  这就是顺天巡抚。

  保定巡抚的管辖范围更大些,下辖保定府、真定府、河间府、顺德府、大名府、广平府等六府。控遏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固关、土门关等关隘,并兼管河道。

  这两个职务都于成化年间设置,弘治保留继承,到此时也算是京畿地区的两名大员。

  有他们两个在,刘健这个山东巡抚却能第一个见皇帝,所以才说特殊的政治内涵,毕竟这才是更近的。

  顺天巡抚年纪不小,大约也要五十多了,他脸上带着横肉,嘴巴大,胡须长,目光冷冽,看起来还蛮凶的。

  此人姓胡,名公许,字良臣。

  听他讲下来,朱厚照觉得,还真是个良臣。

  “顺天府今年税粮竟有16万石,朕记得去年是11万7千石,怎么增长这么多?”

  胡公许的声音是一种底气十足的男中音,说道:“回陛下的话,今年税粮增长一是仰赖皇上洪福,二是陛下力推改牧为农,还农于民,民间百姓大感皇上之德,又无养马之事分劳,可以一心事田,因而才有税粮大为增长。”

  朱厚照是有些诧异于这种增幅。

  5万石并不多,在每年税粮两百多万的巡抚手上,这不算啥。

  但顺天巡抚这里,往年也就是十万出头,竟然一下子增长近40%,这可不容易。

  不过胡公许的解释也不算假。

  民牧确实害民不浅,忽然间不用养马了,种地的积极性大为增长,符合逻辑。

  朱厚照按下心中的疑虑,说道:“朕还在东宫时就说过,不能有功尽归于上、有过皆诿于下。你巡抚顺天,有此政绩,这是能力的体现,朕不会忘记能做事的臣子功劳。”

  胡公许心头一震。

  皇帝在大朝会之前的这句话,可不仅仅是一句嘉奖!

  “陛下赞赏,微臣惶恐!惟继续勤劳王事,以报陛下之恩!”

  他已经五十多了,顺天巡抚这个位置再不升,基本就到此为止了。尤其巡抚已经是高官,再动就是侍郎、尚书这种显官,他自然也想。

  朱厚照满意的点点头,他对民牧这件事还是比较关心的。问道:“良臣。你仔细说说,顺天府已退出的民牧的地方,是如何做的?”

  “是。改牧为农,最为要紧的是百姓缺乏足够的粮食过渡,按照陛下旨意,凡退出民牧的百姓,官府给以廪食、庐舍、牛种,并助其恢复耕种。只要度过青黄不接的阶段,待到收成之时,便可一切无忧。”

  朱厚照忽然想到个另外一件事,“他们有田的嘛?”

  胡公许眼皮一抖,“有的。民牧也不是叫百姓只养马。平日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