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后记三十一·新闻学的魅力(2/3)

  彭涣之和吕概对视一眼,俱看到对方的震惊之色。

  他们蹭的站起,快步朝外面走去。

  彭涣之一边加快脚步,一边问道:“那台天平可验证过了?”

  太学正是一个纯文科学者,这些年甚至连学术都不搞了,一心一意做教育系统的官僚。

  他也说不明白天平的情况,反而更关注风流雅事,添油加醋的说道:“大长公主抽钗解髻,截下一缕青丝放入天平,对谢学士说:君可量其轻重乎?谢学士言,此事易耳。当即便称得公主一缕秀发为0.615毫。”

  “还有这种事?”彭涣之和吕概同时停下脚步。

  太学正说:“千真万确,此事已被学生们疯传,大长公主还留在那里没走呢。”

  看吧,宣传效果就这么出来了。

  如果谢衍不用公主秀发来称重,天平事件很可能局限于学术圈内传播,然后再一点点的向外扩散。

  有了公主青丝,瞬间噱头十足,估计几天时间就能传遍洛阳城,而且还会演变出各种各样的版本。

  《大明旬报》的记者韩诚一,此刻也在朝着新闻现场疾走。

  如此盛大的全国学术活动,《大明旬报》自然是要关注的,而且还会在报纸的文教版专版报道。

  他一直发愁没有趣味性,大多数的普通人,根本看不明白学术内容,这会导致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很弱。

  现在终于不用愁了。

  刚满十七岁的少年学士,大长公主的青丝称毫,还有可以验证太祖学说的划时代天平。这篇文章只要写出来,普通读者肯定反应热烈。

  韩诚一的速度比两位领导更快,他赶到现场的时候,谢衍已经把天平图纸拿出来,一大堆学者正围着图纸啧啧称奇。

  他发现大佬们正在聊专业内容,于是跑去采访附近看热闹的太学生。

  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后,韩诚一问道:“哪位郎君亲眼看到当时发生了什么?”

  “我!”

  一个太学生自告奋勇的站出来:“我当时就趴在门外,离讲台最近。我听到谢学士讲解天平的结构和用法。”

  韩诚一诱导性采访道:“可曾称量了大长公主的青丝?”

  “称了,称了,”那太学生说道,“似是谢学士主动索要,大长公主初时不愿,后来又答应了。”

  另一个太学生立即插话:“胡说八道。明明是大长公主截下青丝,以此考验谢学士的天平。”

  “你当时在哪里?有我离得讲台那么近吗?”

  “我在窗户那边。”

  “那你就离得更远。我都听不太清楚,你生了一双顺风耳不成?”

  “大家都这么说,是公主截发问秤的。”

  “他们在瞎说!”

  “对对对,我们都在瞎说,就你一个明白人。”

  “……”

  越来越多太学生加入争吵,而且各种添油加醋。

  韩诚一不辨真伪,全部用笔速记下来。

  写了一阵,他不管还在吵架的学生们,绕过门口的学者往里面看,发现大长公主和侍女还没走。

  讲台那边,一直围着学者,轮流操作天平尝鲜。

  已经没人维持会场秩序了,韩诚一闪身入内,来到公主身前作揖:“《大明旬报》韩诚一,拜见大长公主殿下!”

  大长公主点头回礼。

  韩诚一问道:“青丝称毫之事,能否见诸报端?”

  大长公主的表情平静如水:“不要乱写,如实即可。”

  韩诚一又问:“可是公主抽钗解髻……”

  大长公主愠怒道:“难道是他帮我解的不成?”

  韩诚一尴尬微笑,不敢再多问什么。

  他脑子里正在思考如何下笔,既把青丝事件写得浪漫风雅,又不脱离实际而惹怒了公主。

  最好是寥寥数语带过,却又让人浮想联翩,似乎啥都没写,又似乎啥都写了。

  这个非常考验笔力!

  大长公主发现自己被学者们晾了许久,而且莫名其妙变成八卦中心,干脆带着侍女们扬长而去。

  一路上遇到许多太学师生,他们对公主行礼的时候,全都报以探究的眼神。

  这种眼神,让大长公主有些气恼,却又生出一种说不清的异样情绪。

  她急匆匆的赶去马车那边,上车之后,下意识的去摸头发,很快反应过来头发已经挽成髻了,根本摸不到被截取了一缕的地方。

  年龄还是相差太悬殊了啊。

  自己已经24岁了,小谢学士才刚满17岁。

  那么重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