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导演,我不比烂

378.两个大原因(3/1)(5/6)

r>
    可同样的,更高在一层更加深、更加广的哲学意义上。

    他们每个人都是宗师。

    可每个宗师在那个大时代之下,却都显得异常的“被动”。

    用记事本里的话来讲,宗师在那个年代,同样是被裹挟着的芸芸众生。可同样的,越是被裹挟,才越能彰显出每个人的坚持与执着是何等的动人。

    薪火相传,连绵不绝。

    而杨蜜这个记事本里的内容到底有多厉害?

    这么说吧。

    剧本开场时候,叶问有一段独白,大概的意思是师父告诉他,绑上了这条腰带,就是习武之人。习武之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松懈心中的那一口气。

    而这一口气,就是功夫。

    功夫,就是一横一竖。

    最后只有站着的人和躺下的人。

    这里,直接用上了杨蜜的那一种境界。

    用剧本里的境界定义,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个阶段的叶问,见的是自己。

    而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后,终成一代宗师的叶问,在最后面,被徐浩锋添加上了一段台词:

    “所谓千拳归一路。到头来,功夫还是只有两个字:一横、一竖。”

    用杨蜜的记事本里的话来定义: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

    而说出这句话的叶问,最后,来到了最后的那个境界:

    “见众生。”

    也就是:“见山还是山”。

    刚好形成了一个点睛之笔一般的闭环。

    并且,他甚至还套用了杨蜜在记事本里的一句话。

    那是源自《法华经》的一句经文,叫做:以一灯,传诸灯。终至诸灯皆明。

    以这一句话为引子,设计了一幕刚好和宫二出家奉道在寺庙里的镜头同样的场景。只不过这一次,他设计的画面是佛前灵台上供奉了许多灯。….暗喻:功夫传向了世界。

    所以几乎可以这么说,杨蜜的记事本里的东西,就像是太极阴阳图里的阴阳鱼。

    剧本是阳,她记事本里的东西,在徐浩锋看来就是阴。

    两者是可以达到互补的。

    他们设计的剧本,男性化,非常的“阳刚”。

    而杨蜜设计的宫二,就是那个“阴柔”,完美的填补上了整个剧本,让它彻底升华。

    作用真的很大。

    可最让徐浩锋感觉到难受……愧疚的地方也就在这。

    用了人家的东西,结果却没给人家“钱”。

    你说这不是扯淡么?

    而这件事王佳卫知道么?

    自然知道。

    并且,他其实也纠结过。

    但有两个很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

    一,这部戏如果真的按照杨蜜的思路来走,那么叶问就会变成一个存在感弱化许多的角色。

    和传八极拳入香江的一线天,他比不了。

    和宁可死,也没有向叶问乃至任何人展露宫家六十四手,尊重宫家人的一切决定,既然决定失传,那就失传。始终一辈子都活在阴影里的丁连山……他也比不了。

    就更别提和宫二了。哪怕和宫二的感情线有了很大的延展空间。

    但就那段时期的叶问而言,“叶问”的优势就只有一个开班传艺,不挂招牌,破除了旧时代武林门户之见的功劳。

    虽然功劳也足够,并且论后世影响力,叶问丝毫不差。

    但放在电影那个节骨眼,叶问这个见证者,和一线天、宫二、丁连山的节奏有些不搭。

    这是第一点。

    杨蜜……太强势了。

    而第二点则更现实。

    这个剧本,前前后后已经准备了十年的时间。

    光是前期剧本、剧组、乃至那些带薪签约练习拳脚功夫的演员一样……整个剧本的金钱已经花了许多。

    预算也是一加再加。

    投资方的耐心,真的快被折磨完了。

    下了死命令,明年开春就要开拍。

    否则,这个打磨了这么久的剧本可能就要付之东流。

    他们,没时间再去重新打磨剧本了。

    想到这,徐浩锋无奈的叹了口气。

    选择了实话实说。

    “唉……是这样的,蜜蜜没被选上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