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导演,我不比烂

550.昏昏欲睡(2/5)

也是如此单调……可依旧无法掩盖那一抹令人着迷的清丽之姿。

    而在场的一些外国人显然也都这么想。

    至少有不少人在刘一菲出现在忙碌下车的汽车站人群中,大家都一眼锁定了她。

    哪怕有着审美差异。

    可有些美,是不分国界的。

    领队和李学剑饰演的张队长在谈话,这一版意大利字幕并非是张沫所做,但西影厂找的翻译也绝对不差。

    当地的观众观看起来并没什么压力。

    但孙有才在电影播放中,目光却始终落在刘一菲身上。

    作为记者,他当然知道刘一菲的台词不咋地的事情。

    电视剧的配音就不提了,《功夫之王》里面虽然用的是原声,可也是后期配的,台词功底在孙有才看来也是很差。

    所以,他一直等刘一菲开口。

    可惜没等到。

    长途汽车站的镜头里,只有领队老师和李雪剑的声音。

    刘一菲饰演的静秋从一开始就格格不入的站在那。

    然后随着李雪剑那扎实的声音:

    “既然人齐了,咱们就走吧?”

    剧组镜头一转,一群人一字长蛇的行走在一片油菜花田中的场景出现。

    “色彩,延续了张一谋的风格。”

    看到画面后,孙有才又飞快的在笔记本上写道。

    因为光线黑暗,他的字普遍写的有些大,还歪歪扭扭的。

    两行字写完,一页纸就已经没地方了。

    低头飞快看了一眼,他直接翻篇。

    想了想,又加了一句话:

    “但也有自己的风格。不浓烈。”

    好歹兜里装着一包烟,他这篇报道会尽可能的公正的对待这部电影。

    而画面里,在油菜花田之后,镜头切换成近景,李雪剑带头走,身上的行李也最多。可他却把那种农村生产队队长孔武有力的神态给演绎的相当传神。

    然后是后面跟着的一排学生。

    在许鑫的镜头中,这些学生各自神态不一。

    男生行李普遍要比女声多,而女生哪怕拎的很少,额头鬓角也都见了汗。

    显然,这段路走的不近。

    就这样,在固定镜头中,一个,一个,又一个人走出镜头后,整个画面竟然空了大约有一秒钟左右的时间。

    孙有才纳闷的心思刚刚出现,就看到左手提着盆,右手提着一个现在年轻人基本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的“三角布袋”,背着书包,前胸还挂着打成四方块行李的刘一菲走入了镜头。

    她身上的行李比所有女生都多,但比那些男生都少。

    在加上刚才那一秒钟的空缺,一下子,她身上那种与整个队伍格格不入的感觉就出来。

    而等她走过了镜头,孙有才几乎分秒不差的低头快速写到: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写完,他的兴趣终于来了。

    许鑫在这部电影里几乎没有隐藏的展露着那股旧年的风格……

    虽然镜头还很短暂,电影才刚刚开始,可却已经足够把人的心神抓紧去了。

    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刘一菲,延续了张一谋那种浓墨重彩的风格却自成一派的画面构图,以及那种通过镜头布置调动被动“解说”主角心理的技巧……

    在这短短的电影开场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全都糅到了这电影里。

    有点意思啊……

    导演想在电影里表达某些东西,这很正常。

    但难就难在怎么能做到不要那么曲高和寡,这才是难点。

    孙有才当了二十多年的记者,见过许多的导演作品,可能如此清晰表达出来拍摄镜头那种隐晦意义的人……

    许鑫是第一个。

    你不能说他浅……恰恰相反,明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篇经典名作,别人怎么用不出来?或者用出来让人看不懂,但人家却可以呢?

    这就是实力上的差距……或者说天赋。

    短短一分钟时间,用寥寥几个镜头,把人物在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以及致敬了那副经典名画作品。

    表达的清楚,清晰。

    偏偏视觉效果分毫不差。

    “啧……”

    不自觉的,他也坐直了身子。

    而和他同样反应的人还有很多。

    能来到这的专业电影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