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导演,我不比烂

816.不必有我,必定有我!(3/4)

投资公司。这些业务消息是透明的~”

    “他的公司现在估值是多少?”

    “我估摸着……两个亿顶天了。”

    “……”

    许鑫嘴角一抽……

    “才两个亿?这种良性运转的特效公司才两个亿?你确定?”

    “大哥,两个亿只是现在。你要真收购了……我估摸着保守估计啊,你光追加的设备、场地这些乱七八糟的,至少得一个亿。然后你要拉业务吧?你要拓宽渠道吧?你要招聘吧?他现在这个规模,每年的员工工资都四千万了。

    你追加完了硬件、招聘了人员,这怎么着不得翻一倍的成本?一年8000万的运营成本,特效市场里你怎么保证营收?怎么保证自己的业务不断档、不赔钱?这才是让投资公司望而却步的原因。长远来看,只要规模上去,这是个必赔的项目。这才是真正的死结。”

    王斯聪的话虽然是和俩人平常聊天吹牛的语气毫无区别。

    但字里行间的意思,却是冷冰冰的现实。

    赔钱,是一定的。

    而且谁也不知道它会赔多少钱。

    前景怎么样。

    除非是华语市场变的越来越好,否则,它可能一辈子都没翻身之日。

    并且……特效公司就和开网吧是一个道理。

    你的设备落伍了,就算折旧变现,都不值钱。

    华语电影市场毕竟不是好莱坞。

    特效公司要配备的各项条件……很苛刻。

    以现在的市场规模……

    太难了。

    而最尴尬的地方也就在这。

    这件事你做不做?

    你做了,就要做好长期亏损的准备。

    可对许鑫而言……

    不做?

    不做就意味着落后、挨打。

    个人的雄心壮志与追求,此时此刻,在这些冷冰冰的金钱面前,是那么的不值一提……

    从市场到环境再到各方面的因素……都在告诉许鑫一个相同的答案:

    “目前,并不是一个发展特效的好时机。”

    曾经那个和你有着相同志向人,如今都开始打退堂鼓了。

    你在这时候出来接盘?

    这不叫抄底。

    这叫血亏。

    想了想,许鑫问道:

    “投资顾问们都怎么说的?”

    “不建议收购。从长远来看,外包是最好的选择。建议融资控股,短时间内观望为主,前景并不明朗。”

    “你的建议呢?”

    “我无所谓啊。”

    听到许鑫的话,王斯聪的语气很是轻松:

    “你想弄,哥们就陪你弄呗。这件事赔赚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正在做一些事情。”

    实话。

    许鑫的心里热乎乎的。

    而他也点开了自己的邮箱,从里面下载出来了自己的论文。

    滚轮一阵滑动,他找到了自己论文里的一段内容后,对王斯聪说道:

    “我最近不是在写博士论文么?我给你说个数据,然后告诉你我为什么会有信心哪怕它不赚钱,但也不会赔太多。”

    “嗯,你说。”

    “我论文的原话是:毋庸置疑,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成本每年都在不断攀升,增幅远超过通货膨胀率。根据图1中的数据显示,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间,制作成本超过1亿美元的好莱坞电影共60部。然而到了接下来的2005年到2011年的6年间,这一数量激增至113部。(注1)

    这部分资料,是我让公司的人帮我一部电影一部电影找出来的。

    我的观点是,如果好莱坞不降低拍摄成本,跑不赢通货膨胀,那么它一定会内爆。这张图一会儿我拍下来发你,你看下曲线图就知道了。它这增长过于夸张了,通货膨胀是衡量所有物品价值的根本,而美国那边不仅仅只是院线票房分成,DVD也是大头。

    不过它的回收过程太过漫长,这部分我还得请几个经济学家聊一聊。现在还没动笔。

    但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好莱坞在08年次贷危机之后,伴随着它电影投资超过通货膨胀的增幅,在结合咱们国家作为世界工厂的吸引力……我相信,国家的命运会折射到咱们这个行业内部。未来的好莱坞,一定会有大批量的外包工程,脱离美国本土,转移到其他地方……你猜猜这个其他地方是哪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