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明星合法但有病

第690章 你在庆祝票房冠军,我在科普生活小妙招(1/5)

    点映这件事在电影市场上是挺常见的,但是像《功夫》这样点映的就不常见了。

    一些营销号们在查阅了多方数据后,突然发现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功夫》的点映票房已经是华夏电影史上点映票房最高的电影了。

    “点映票房比别的电影正常上映都高了!”

    “有你这么点映的吗?”

    “不对劲啊,就算是场次多,这种票房也不应该啊。”

    网络上,关于《功夫》的各种讨论已经起来了。

    在点映前,大家对电影内容只是猜测,随着两天的点映结束,看过这个电影的人少说也有十几万人了,这些人里大都是许烨的粉丝。

    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在网上发帖讨论,那也是一万多人。

    而《功夫》的评价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好评如潮!

    当汤志荣这种老牌导演也在微博上发帖夸赞《功夫》后,电影圈的一部分人就收起了心里的偏见。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电影圈里很多人看许烨都戴着有色眼镜。

    可汤志荣这种传统派的人都倒向许烨了,足以说明,许烨的这部电影真的把他给征服了。

    “功夫真的有那么神吗?”

    “我也买个电影票去看看吧,好家伙,明天排了三万场!”

    “都这個年代了,功夫片真的有出路?”

    很多电影行业的人都纷纷买票,准备去电影院里看一看《功夫》,看看到底怎么个事。

    点映第三天,《功夫》的排片场次直接翻倍,排片率也进一步上升。

    即便排片增多,《功夫》的上座率依旧保持在了50%以上。

    等到今天的一批观众看完《功夫》后,网上的讨论彻底被引爆了。

    原因则是今天去电影院里有一部分人要么是影评人,要么是业内人士,这些人在互联网上粉丝比较多,话语权比较大。

    这些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声势也不小。

    这些影评人看完电影后,内心非常纠结。

    有些粉丝多的影评人,以往影片的宣发团队会专门请他们去首映现场看电影,还得给车马费润笔费,最后他们在网上写一篇影评,给电影说说好话。

    许烨就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情。

    问题是,许烨的电影影评他们还不得不写。

    许烨的电影太火了,你不写别人写,网友们看的就是别人的影评。

    不写,损失只会是他们。

    而在今天看完《功夫》后,大家的感觉也是一样的。

    不写不行啊!

    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太高了,里面的很多地方都值得聊一聊。

    而且现在网络上,《功夫》的讨论度已经飞快的在飙升,很多网友都想看看大家的评价。

    最后这群影评人们纷纷下场,给《功夫》摇旗呐喊。

    网上的讨论彻底爆了。

    等到了第二天,营销号们也发布了一条让电影圈的人震惊的消息。

    《功夫》点映总票房破亿!

    这是华夏第一部在点映期间票房就破亿的电影。

    这个票房,真的让很多导演看呆了。

    “还可以这么操作?”

    “那下次我的电影要不要也这么玩?”

    “点映票房都破亿了,那等到正式上映后,票房该多少啊。”

    虽然这些导演也很眼馋《功夫》的票房,但是他们认真思考了一阵后就放弃了。

    大规模点映,绝对不是谁都能去尝试的,这对电影的要求太高了。

    举个例子,假如《上海堡垒》当年不是直接上线,而是先点映,那口碑肯定就提前崩盘了,正式上映的时候也骗不到那么多票房了。

    有些导演对自己的电影质量还是有点逼数的,没必要提前大规模点映,为了这点小钱放弃了赚大钱的机会。

    这些天,《功夫》的宣发团队工作可以说非常轻松,根本不需要他们干什么,网上铺天盖地的全都是《功夫》的消息。

    宣发团队也和《功夫》的主演们沟通了一下,准备电影正式上线后的宣发活动。

    等到了点映第四天,《功夫》的单日票房达到了9800万,只差一点就可以破亿了。

    在单日票房排行榜上,也出现了奇怪的一幕。

    《功夫》位列单日票房榜第一,但后面跟着的不是正在上映中,而是点映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