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泼皮

0126【两面下注】二合一(3/5)

  这就很有意思了。

    他父亲曾任过边境知州,舅父又是一县知县,所以他对州县衙门极为熟悉。

    一县之尊乃是知县,其次是县丞、主簿,再次是县尉。

    但这个所谓的县长,他却闻所未闻。

    眼前这些衙役,却又表现的理所当然。

    难道说,朝廷又设立了新的职务?

    倒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当今官家轻佻,给一块石头封侯这般荒唐的事儿都能干得出来,设立个新的职务,似乎也就能说得通了。

    翻身下马后,将马缰交给衙役,韩桢迈步走进县衙。

    常知县端坐在大堂之内,神色萎靡,看样子昨夜并未睡好。

    “大哥!”

    朱吉快步走上前。

    见到自家小舅子兼挚友安然归来,常知县长舒一口气,庆幸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此次多亏了韩二郎及时驰援,当时情形危急,若是反贼杀进城,只怕是凶多吉少。”朱吉心有余悸道。

    “韩二郎,多谢了!”

    常知县行了一礼,面色感激。

    韩桢笑着摆摆手:“伱我二人何须这般客气。”

    常知县这时才注意到一旁的刘锜,好奇道:“这位小郎君倒是面生的紧。”

    韩桢介绍道:“他名刘锜,其父是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舅父谢鼎在千乘县任职,此番特意来投奔于我。”

    投奔你?

    常知县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面上却不动声色道:“原来是刘将军之子,当真是虎父无犬子。”

    “见过常知县,舅父对常知县的才干颇为欣赏,时常在俺面前提及。”

    刘锜拱了拱手,说起了漂亮话。

    亲眼见到常知县对韩桢的态度后,他已经不怀疑韩桢的身份了。

    只觉得自己猜对了,官家果然又设立了新的职务。

    “你且先坐一会儿,我与常知县谈些政务。”

    吩咐了刘锜一句后,韩桢与常知县一路进了书房。

    一进书房,常知县便迫不及待的问道:“你怎地把这个小衙内拐来了?”

    “此事与我无关,他自个儿半夜来投奔我。”

    韩桢接过福伯递来的茶水,抿了一口。

    闻言,常知县不由哑然失笑,而后神色肃然,压低声音道:“他父刘仲武在边军颇有威望,舅父谢鼎出自富阳谢家,乃是士林中的标杆。你若想成大事,需得把此子抓牢。”

    韩桢冒险驰援千乘县,救了朱吉,他自然要投桃报李。

    除此之外,他也存了一些小心思。

    他已经能够感觉的到,乱世将至。

    以往也有农民造反,但都不如眼下这般密集,整个北方烽烟四起。

    北方如此,南方也好不到哪去,前两年遭方腊那么一闹,江浙四路元气大伤,方腊残党也并未死心,一直借助摩尼教四处作乱。

    国内烽烟四起,外有西夏、金人虎视眈眈,大宋风雨飘摇。

    所以,他打算在韩桢这里下了一注,给自己留条后路。

    万一……万一真成了呢?

    若真成了,有今日这番掏心窝子的话在,韩桢怎么也得念及一些情分。

    若是不成,他也没甚损失,自去东京城当他的富家翁。

    不管韩桢赢不赢,总之他永远不会输!

    两面下注,从来都是世家门阀的基操。

    世人只知诸葛孔明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又有几人知晓,诸葛亮的两位亲兄弟,分别投了江东和曹魏呢?

    三面下注,不管哪一家最终能一统天下,诸葛一族都是赢家!

    韩桢摇头道:“没那么容易,听说刘仲武子嗣众多,刘锜只是其中一个,而谢鼎只怕也不会为了一个外甥,将整个富阳谢家拖下水。”

    常知县意味深长道:“眼下自然是不会。”

    韩桢听出他的言外之意,点了点头。

    眼下以他现在的实力,刘、谢两家自然不会投资,但往后若是势大,那就说不准咯。

    两人心照不宣的喝了口茶后,韩桢说道:“对了,此次我还带回来一千五百余战俘,其中性情彪悍的战俘,会挑选出来充入军中,剩下的便交予你了。”

    果然,只见常知县双眼一亮,抚须笑道:“眼下正愁人手不够用,这些战俘交予吾便是,保证妥善安置。”

    “县中粮仓粮食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