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泼皮

0281【改制!】(2/3)

裴怀解释道:“县长,这邓御夫乃是济州巨野人,农学大家,曾编著有《农历》一百二十卷,该书详细记载了赵宋以前北方农牧业、纺织经验以及种植工艺和养生备荒之事,比之《齐民要术》更为详细。其子邓松,继承乃父衣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微臣在巨野郡任职时,曾数次拜访。”

    韩桢皱眉道:“如此大贤,只怕早已在赵宋为官,又岂会轻易为我所用。”

    裴怀神色略显怪异道:“呃……县长有所不知,邓御夫性薄荣利,厌恶官场,所以一直未曾入仕。而其子邓松虽有意做官,可数次科举落榜,以致心灰意冷,如今只是举人。微臣也曾为其向赵宋举荐,但最终都无下文。”

    可以,这很符合宋徽宗的一贯人设。

    韩桢大喜过望,吩咐道:“此事便交予你了,若能将他劝来为我所用,记你一功!”

    这个时代农夫有千千万万,但农学大家,还真没几个。

    因为读书人都一窝蜂的去考取功名了,就算落榜,也会寻个账房、书记的轻快活计,哪里会去种田。

    读书读的好,又喜欢种田,并且还得有种田的天赋,这种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如今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还不赶紧下手?

    “臣定当尽力,不负所望!”

    裴怀心头一喜,拱手应道。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邓松这样的农学家必然有一个自己的社交圈子。

    只要把此人拉来,农学院就能迅速搭建起框架。

    敲定好之后,谢鼎出声道:“关于教育院院长之职,臣想举荐一人。”

    “谁?”

    “此人姓徐名存,字诚叟,师从杨时,为程颐再传弟子。徐存有大才,其所著《六经讲义》与《中庸解》另辟蹊径,发人深省。只因洛学被打压,一直无法入仕,如今在南塘老家设书院讲学,弟子千余人,门生更是遍布福建多地。”

    谢鼎说罢,一众文官议论纷纷,不过大多都秉持着赞同的态度,说明此人确实很有学识,且名望不小。

    而且师承跟脚都站得住,恩师乃是龟山先生杨时,正儿八经的洛学嫡传。

    恰巧,韩桢本就打算想吸引一批洛学与蜀学士子来山东。

    若徐存能来,可谓是一举多得

    念及此处,韩桢问道:“谢尚书可有把握?”

    “臣与徐存还算亲厚,想来应当会卖于臣这个面子。”谢鼎也没敢把话说的太满。

    韩桢点头道:“先试一试,若不行再另寻大儒。”

    处理完文臣的调任之后,韩桢又将目光投向聂东等人。

    兵部,已经从六部中剔除,独立为军部。

    军队也进行了改制,由原先的队、都、营、军之外,增设了旅。

    十二人为一队,十队为一都,十都为一营,五营为一旅,两旅为一军。

    如今算上辅军,他手下将士将近七万人,编为六个军团。

    军部设元帅,下辖左右统制、录事参军,以及六军都统。

    元帅自然是由韩桢亲自担任,兵权哪能交予旁人。

    录事参军,则暂时由史文辉兼任,但有了适合人选,再交卸差事。

    “着令聂东为左统制,魏大为右统制,史文辉兼任录事参军,刘锜、张和、于军、武保、黄凯、罗九为都统。”

    这其中,老九是个另类。

    作为亲卫,也被升任了都统,虽统御一军,实际人数却只有三千人。

    但这三千人,却是精锐中的精锐,乃是韩桢的亲兵,驻守益都,只有他本人可以调动。

    政治框架定下,文武官员调动结束后,便是开始正式议事。

    韩桢沉声道:“自今日起,我治下之地取消吏籍,胥吏本人及子孙后辈,可操各行各业。此外,消除胥吏之名,改为补官。由内阁拟文,颁发各路州县及乡镇。”

    “臣领命。”

    赵霆神色郑重,躬身应道。

    胥吏乃是韩桢的基本盘,必须要维护好。

    既然他喊出了与胥吏共天下,就不能只是一个口号,得实打实的拿出好处。

    别看只是改了个名字,但其中表达的意味,却会让治下胥吏欣喜若狂。

    补官,意为候补官员。

    话音刚落,谢鼎这个新任吏部尚书起身道:“县长,而今山东初定,州县官员紧缺,且各地胥吏……补官们呼声极高,要求再开锁厅试。”

    “嗯!”

    韩桢点头道:“我也正有此意,半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