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泼皮

0451【登闻鼓】(2/3)

br>    朱元璋为了彰显正统,承认了元朝,同时也将元朝的许多礼制承袭了过来,跪拜礼便是其一。

    而清朝贵族女子的六肃三跪三拜,除了名字相近之外,其余根本不搭边,动作是满人自行设计的。

    “赐坐!”

    待行完礼,韩桢大手一挥。

    “谢陛下。”

    文武百官纷纷跪坐在软榻之上。

    刘昌唱喏道:“诸部禀奏。”

    对于赵鼎、吴敏这些赵宋旧臣不太熟悉,但山东系的官员已经习以为常。

    这是要汇报各部门一整年的工作。

    谢鼎作为文官之首,率先起身道:“臣谢鼎,奏内阁之事……”

    内阁禀奏完,接着就是户部、吏部……

    以前那套搞得神神叨叨,现在有了年末总结,文武百官对各部院都有了清晰的认知。

    开始还好,朝堂上和和气气。

    等到陈东汇报时,气氛顿时就变了。

    “今岁,督察院查处贪官污吏六十五名,查处脏银及抄家所得共计三十七万余贯。”

    韩桢对贪官污吏零容忍,贪污千贯以上,直接诛三族。

    千贯以下,流放。

    六十五人,哪怕贪污千贯的只有一半,按照诛三族来算,杀了也得有千余人。

    一时间,不少官员心有戚戚。

    各部院汇报结束后,韩桢做了一番总结,旋即是关于明年的展望与安排。

    韩桢端坐于龙椅上,朗声道:“圣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朝绝不能如伪宋那般,寅吃卯粮,因此朕打算设立预算制度。自今岁起,各部院监寺、地方州府郡县,在都需在年初时,为本部门计算好合理的预算,交由户部与督察院审查。”

    “往后,各地州府夏秋赋税以及商税,自行扣留预算,余者再上交国库。”

    赵宋的政策,是重中央而轻地方。

    常说北宋是举一国之力供养一城,到底是怎么个供养法,许多人并不知晓。

    赵宋各地方赋税,统统上交国库,粮食、钱财、布帛等物资也全部运送到东京城,官吏俸禄等开支,由中枢一应拨款下发。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是没钱的。

    这么做的好处,是加强中央集权。

    但坏处也很明显。

    比如修个桥、铺个路这等惠及民生的好事,只能让官员自己想办法。

    官员哪来的钱?

    最后还不是只能求到当地门阀士绅,地主富商的头上,这就导致门阀士绅渐渐与官员产生利益纠葛。

    官员想升官,博个好名声,就得求助于这些地头蛇。

    再比如某地灾荒,当地政府没钱,只能上奏折到中央。

    奏折送到京师,再经中书门下、皇帝审批,然后户部拨款放粮,运送到受灾当地,这一来一去最起码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得饿死多少百姓?

    若当地官员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引发暴动起义。

    这也是为何,北宋一百余年,起义如此频繁的原因之一。

    韩桢这个做法,确实整改了一系列弊病,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当地政府有了钱,难保不会有官吏铤而走险,上下其手。

    所以,他才会让督察处介入,配合户部审查。

    一旦发现呈交户部的数目,与当地府库账目对不上,那就有乐子了。

    “臣领命!”

    一众文武官员齐声应道。

    韩桢点点头,而后问道:“诸位还有何奏言?”

    正月初一的大朝会,文武官员不论品级,皆可启奏发言。

    这是低级官员们一次露脸的机会。

    若是把握住了,被陛下与朝中大佬们记住,往后仕途不说平步青云,起码能少走好几年弯路。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站起一人:“臣有奏!”

    此人韩桢没甚印象,看他官服上的鸂鶒纹饰,显然只是个七品官儿。

    一旁的刘昌,用微不可闻的声音提醒道:“陛下,此人姓苏名迪,苏轼之孙,苏过之子,任进奏院编辑部郎中。”

    “哦。”

    韩桢微微点头。

    苏迪朗声道:“陛下心忧天下、胸怀万民,微臣提议,当重启登闻鼓!”

    吴敏赞道:“此举大善!”

    赵鼎却反对道:“不可,登闻鼓直达天听,而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