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第135章 大丈夫当代三尺剑,将十万众,横行天下(五千字章)(3/4)

百姓在当地没吃的,活不下去。官府又不准他们离乡讨个活路。不发生叛乱才怪!”

    弘治帝拍了一下龙案:“说的好!诸位。朕认为,成化朝各地大大小小十一次叛乱,归根结底无非四个字‘官逼民反’!”

    “刚才常风一语道破了荆襄流民大叛乱的真正原因——土地兼并。”

    “朕知道,在座的诸位,许多家中都是大地主。朕告诉你们,已经在你们手里的地,朕不会去夺。”

    “但若你们中有人胆敢继续兼并百姓土地,朕会严惩不贷!”

    “需知,失地则失民,失民则亡国!”

    “士绅豪强兼并百姓土地,等于在挖大明的墙角!”

    “朕改年号第二年,朝廷上下最大的一件差事,就是抑制土地兼并!”

    常风猛然明白了弘治帝重开经筵的原因。

    原来是为了通过经筵传达治国大政!

    户部尚书李敏出班:“禀皇上。抑制土地兼并是户部的本职。臣定当办好这件事。”

    皇帝有抑制土地兼并之心,臣子也表态支持。但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好办的。

    土地兼并真正画上句号,要等到四百六十年后,五星出东方利中國之时。

    弘治帝能做的,也只是尽量抑制而已。

    弘治帝又道:“王守仁的第二个建议,是向北虏派遣儒士,教导他们仁义礼智信。常风,你怎么看?”

    常风道:“回皇上。伪元窃国九十八年,也是敬孔孟、尊儒术、开科举的。他们的皇帝、重臣也读四书五经。”

    “然而九十八年时光,他们改过自新了嘛?没有!依旧将汉家百姓当成会说话的牲口、两脚羊!”

    “幸太祖举起义旗,驱逐北虏,恢复我汉家天下。”

    “上溯一千五百年。我中原汉家,一直在用仁义礼智信对待外族。”

    “譬如他们没有衣衫,我们教给他们制衣裹躯;他们没有盐茶,我们送给他们盐茶。”

    “可是他们是用什么对待中原汉家的?不是仁义礼智信,而是马刀、弓箭!”

    “对待北虏,什么孔孟之学、程朱之学都是无用的。唯有一个字”

    兵部尚书马文升插话:“我知道你说的是哪个字——打!”

    常风刚才一席话,让王恕、马文升如得知音。

    常风道:“马部堂高见,正是‘打’这个字!”

    弘治帝道:“常卿说得好!北虏骁勇善战,屡屡难下入寇。如果我们学大宋,一味退让。那迎接我们的就是靖康耻!就是崖山投海!”

    “朕敬仰太祖、太宗和宪宗。太祖爷十三次北伐,太宗爷五次亲征。打得北虏不敢南侵。”

    “宪宗时,国力不及太祖、太宗。但依旧数次派遣奇兵,深入草原腹地奇袭北虏。为九边赢得了短暂的安宁。”

    马文升老泪纵横,高呼一声:“皇上英明啊!”

    马文升正是成化朝数次草原奇袭的两位统帅之一,另一位是汪直。

    弘治帝道:“朕对待北虏也好,对待东北女真也好,对待西北土鲁番也罢,都是一个策略。”

    “那就是,绝不学大宋。牢记太宗‘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的祖训!”

    弘治帝通过这场经筵,传达了第二个强烈的政治信号。那就是延续宪宗时对待外族的强硬态度。

    一众臣子山呼:“吾皇圣明!”

    弘治帝笑道:“常风一番宏论,在今日经筵可谓拔得头筹。朕不能不赏。”

    “可朕这两年对你破格提拔、赏赐颇多。朕不能再超迁你了,怕外臣说闲话,说朕专宠家奴。”

    “朕又是个穷皇帝,拿不出多少财帛给你。”

    “这样吧。朕破格准许你参加今秋的北直隶乡试。朕很想看看,以你的才学是否可以秋闱中举!”

    常风没有秀才功名。让他参加乡试,已是超越制度的破格恩赏。

    常风跪倒叩首:“臣谢皇上隆恩!”

    弘治帝又望向了王守仁:“你的书还要继续读。且要活学活用。今年你才十八,在经筵上贻笑大方不打紧。”

    “朕希望你二十八或三十八岁的时候,能够成为能做事、会做事的朝廷栋梁!”

    王守仁叩首:“草民一定不辜负皇上的期望。”

    就在此时,门外响起了一声喊:“报!红翎信使急报!”

    大明九边若有紧急军情,守将会派遣红翎信使紧急入京,急报无需经兵部,可直送皇宫。

    弘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