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第145章 仓场案引子暴跌的粮价(五千字章)(3/4)

。年轻人通常对未知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刘吉投其所好,又禀奏道:“禀皇上。臣请选监生一百二十名,送入翰林院四夷馆学习夷语。”

    “其中鞑靼馆、女直馆、西番馆、西天馆、回回馆、百夷馆、高昌馆、缅甸馆各十五人。”

    “三年后翰林院会同礼部考试。合格者定为食粮子弟。月给米一石。”

    想了解大明以外的地域,就要培养大量通译。

    刘吉的建议可算说到弘治帝的心坎上了。

    弘治帝道:“首辅的建议很好。拟旨施行!”

    接下来的奏对,弘治帝尽显明君典范。

    王恕建议弘治帝,经筵今后不分寒暑。

    这是个很过分的建议。本来一年之中只有四个月不办经筵。分别是六月、七月、腊月、正月。

    类似于皇帝的寒暑假。

    老王直接要取消皇帝的寒暑假。

    没想到弘治帝欣然应允:“准奏!”

    如今的宫中经筵,根本不是以前那样一群腐儒满嘴之乎者也。

    弘治帝已将经筵办成了理政策略大讨论的御前会议。

    马文升建议裁止宫观斋醮、西天厂诵经、元宵灯宴这些宫廷迷信、娱乐活动。

    弘治帝一律应允。果然是明君!

    然而,年轻人总会犯错。常风会犯错,弘治帝同样会犯错。

    弘治帝突然说:“朕最近冥思苦想,想到了一条利国利民的国策。”

    “萧敬,将朕草拟的旨意读给众臣听。”

    这是弘治帝搞的一次突然袭击。

    即位两年整以来,他制定的几乎所有国策大政,都是跟王恕、马文升等重臣经讨论后颁旨施行的。

    这一回,他想绕过那些臣子,自己制定一条治国大政,造福黎民百姓。

    萧敬开始念拟定的中旨:“有上谕。正值秋收,两京一十三省普报丰收。有备者,无患也。未雨应绸缪。”

    “各州县应趁丰年,广积谷粮,以备灾年。”

    “凡州县十里以下者,积谷五千石;十里以上二十里以下者,积一万五千石;二十里者积两万石;八百里者积十九万石;卫千户所积五千石;百户所积三百石。”

    “积谷过限者为称职,过者拔擢,不及者罚之。府、州、县及军卫官视此升黜。”

    “钦此!”

    这道旨意的初衷是好的。趁着丰年,让各地官仓广积粮。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等遇到灾年就有了充足的粮食赈灾。

    经是好经。

    但王恕、马文升等久经宦海沉浮的人却知道,经需要一级一级的和尚去念。

    到了最下面,经念成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

    可是,他们此刻却无法提出反对意见。

    因为这是弘治帝独立拟定的第一条大政。身为辅政重臣,若此刻提出反对意见,必会损害皇帝的权威。

    刘吉带头山呼:“皇上英明!”一众大臣应声附和。

    常风也觉得这道旨意是英明的,是善政。

    弘治帝又道:“积粮之事,限半年内完成。明年三月,朕将派出钦差至各地巡查,点验存粮数目。”

    散朝之后,常风跟群臣一同退出御门外。

    他听到了对弘治帝的囤粮大政截然不同的议论。

    刘吉眉飞色舞的跟同僚说:“皇上真英明啊!百姓家都知道,丰收年景要囤下粮备荒。家国家国,一个国何尝不像一个家呢?”

    “皇上拟出如此大善的中旨,我们内阁那边得立即拟旨施行。”

    王恕问马文升:“你觉得呢?”

    马文升低声道:“看看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壮壮一天天长大,已经学会了走路。

    转眼到了弘治三年的阳春三月。

    京城永定河畔。

    常风领着糖糖、壮壮和刘笑嫣踏春。

    十岁的糖糖采了一堆野花,插满了一岁半的小壮壮的脑袋。

    壮壮还不会说话,只能“咿咿呀呀”挥着小拳头,表示对姑姑插花行为的愤怒。

    二十四岁的常风叼着一根狗尾巴草,躺在草地上翘着二郎腿,惬意的享受着阳光。

    距成化二十二年那个凶险的秋夜,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

    如今的常风已经今非昔比。他上得弘治帝的信任、下得卫中袍泽的支持。北镇抚使孙栾病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