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第165章 要治水先救民(五千字章)(3/4)

br>    常风震惊了:「为了有银可贪,他们竟敢制造水患?这不是拿百姓的命换银子嘛?」

    刘秉义道:「河道官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文官吃......」

    常风接话:「文官吃草,武官吃土。」

    刘秉义惊讶:「你也知道这话?」

    常风答:「白部堂今日跟我说的。」

    刘秉义道:「反正啊。以你的性子,去了山东一准会大开杀戒。」

    这倒提醒了常风。此行山东,一定要带上钱宁。杀人出风头的事,还是让他去办。

    钱宁办事十分利落。两日之后,一百多名账房先生来到了北镇抚司。

    这些人个个喜上眉梢。钱宁已经跟他们说了,让他们进锦衣卫当差。

    常风在值房接见了这批人。

    常风道:「诸位。我准备在北司内设置司账百户所。可锦衣卫的袍泽们玩刀是行家里手。拨算盘珠子是外行。」

    「所以把你们请来了。司账百户所的员额,宫里还未批下来。你们先随我去趟山东公干。每人都领校尉饷银。」

    一众管账先生无不欢欣鼓舞。

    就在此时,钦差刘大夏走了进来。

    常风让一众管账先生下去,又让人给刘大夏上了茶。

    刘大夏问:「准备的怎么样?咱们明日出京如何?」

    常风当即应允:「好。此番办差,还请刘都院照应。」

    刘大夏去山东,挂的是右副都御史衔。故常风称他为「刘都院」。

    刘大夏道:「是你好好照应我才对。你要是能把朝廷拨下来的五十万两治河银看牢了,治河就成功了一半!」

    常风问:「朝廷这次拨了五十万两?」

    刘大夏点点头:「皇上很重视水利。昨日乾清宫面君,皇上说不够还可以递折子追加。」

    常风道:「刘都院放心。我一定替您,替

    朝廷看牢治河银。」

    翌日,钦差车驾出京。古代治水很像打仗。故众人出京走的是安定门,图个吉利。

    一路南行,十日后众人到达了黄河决口处,东昌府阳谷县境内。

    张秋堤就位于阳谷县境。

    刘大夏跟常风商量,先换上便服,视察水情。省得当地官府只给他们看想让他们看到的。

    不微服私访不要紧。一微服私访,常风跟刘大夏傻眼了!

    此番他们入鲁的皇差是治河,而非赈灾。

    赈灾之事,是当地官府负责的。

    两年零四个月之前,弘治帝下旨地方官府囤粮。为的就是应对这种灾荒年景。

    照理说,那年地方官狠狠剥削了百姓一把,肥私的同时,官仓也都填得满满当当。

    阳谷县应该有充足的粮食赈灾。

    但是,常风和刘大夏一路巡查,看到的是饿殍遍地,野狗啃尸。

    在阳谷县安乐乡的野地里,常风看到十几个灾民正在围着一口大锅。

    众人走了过去。

    常风问灾民:「这锅里煮的什么啊?」

    灾民的回答让常风震惊:「煮的米肉。你想吃,得拿粮换。」

    常风掀开了锅盖。

    灾民连忙道:「快盖上!好容易找了这点干柴煮肉,别跑了热气!」

    刘大夏等人看后,也呕吐不止。

    常风他们都是京城里当官领饷的,没挨过饿。

    可灾民们却X已为常。

    常风大怒道:「大明律,立斩!我们是官府的!来啊,都给我拿下!」

    灾民竟理直气壮的说:「凭什么拿我?」

    以前常风只在书本上见过。这回竟亲眼得见。

    刘大夏吩咐道:「别拿他们了。他们也是想求个活路。不然他儿子就白被换走了。」

    刘大夏问灾民:「你们受了灾,官府没开粥棚赈济么?」

    灾民答:「县城里有六个粥棚。煮的都是香喷喷的麦饭。可官府根本不让城外灾民入城!」

    常风插话:「那城外各乡呢?就没有粥棚?」

    灾民答:「安乐乡有三个粥棚。你们去看看就知道了!」

    常风等人来到了安乐乡的乡治所。

    乡治所果然有三个粥棚,每个粥棚支着两口大锅。大锅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

    可是,手拿破碗排队等候施粥的百姓足有数千!

    常风和随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