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
皇帝被一个家奴摸得透透的,其实是皇帝的悲哀。
常风正色道:“禀皇上。贤人二字臣万万不敢当。只有怀恩、王恕、马文升那样的人,才称得上贤人。”
“臣,只是一个忠于皇上的庸碌之徒罢了!”
弘治帝一拍龙案:“好一个庸碌之徒!朝廷多几个你这样的庸碌之徒,天下何愁不安?百姓何愁不宁?”
“你此番出京,作为钦差在思南宣慰司完成了改土归流。此乃大功一件,朕不能不赏!”
“钱能何在?”
钱能走进了大殿:“老奴在。”
弘治帝命他道:“命内阁拟旨,升牟斌为锦衣卫指挥使;原左同知张鹤龄,升后军都督;原右同知张延龄,升右军都督同知。”
“常风接任指挥左同知!”
“另,右同知、左右佥事三员空额,由常风选定人选。报内阁拟旨升授!”
这道旨意有两个亮点。第一个亮点,弘治帝时时处处想着两个小舅子。打着给常风腾地方的名义,将二人升为了明军的督帅。
第二个亮点,锦衣卫的右同知、左右佥事皆是要职。历代都是皇帝钦点。
这一回,弘治帝却将三个要职的任免权交给了常风。可谓是恩荣无二,信任无二。
常风不能再客气了。再客气就显得假。
他叩首道:“臣领旨谢恩!”
弘治帝笑道:“你出京办差一年了。快回家团聚去吧!哦,朕命御膳房去你府上,算朕赐你一桌团圆宴。”
这又是一桩恩赏。传出去:瞧,皇上派自己的厨子来我家做饭。嘿,我常家真是倍儿有面子!
常风走退出乾清宫大殿,走到了宫门口。
徐胖子迎了上来:“咋样了?拿下指挥使的金交椅了嘛?”
常风微微摇头。
徐胖子目瞪口呆:“皇上不肯把锦衣卫交给你管?”
常风笑道:“错了。皇上本来说让我当指挥使。被我拒绝了。”
徐胖子一拍大腚,激动得瞪大了一双铜铃般的大眼:“常爷,你飘了还是疯了?指挥使你不当,你还想当什么?”
常风微微一笑:“我没疯,也没飘。我的确不适合当指挥使。我向皇上推荐了牟斌。皇上已经让内阁拟旨了,木已成舟。”
徐胖子捶足顿胸:“你有病吧!牟斌是个好人,但他没有当指挥使的本事啊!”
常风沉默不言。心中却在暗笑: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举荐牟斌,就是因为他没当指挥使的本事?
徐胖子是直人,没常风那一肚子弯弯绕。
他气得两腮鼓起,活像是一只大蛤蟆:“真是气煞我也!得了,我回定国公府跟我爹团圆了!你啊你!”
常风牵着马往家走,开始考虑锦衣卫的新体系。
一个由他确立的新体系。
左同知是我。我要举荐一位右同知,这个人既不会分我的权,又得能服众。
有了,孙龟寿就是绝佳人选!他跟我关系不错。此番黔疆之行,他几乎成了我的忘年交。
老爷子过完年就八十五了。伞寿之年的人,能有什么野心,又怎么会跟我争权?
至于服众,“七朝老臣”四个字足矣!
从千户直接提升为右同知,也算奖掖他为朱明皇族效劳一个甲子的功劳、苦劳。
得,右同知就是孙老爷子了!
钱宁是我的替身。北镇抚使升左佥事是理所应当的。
让他卸任北镇抚使,升左佥事吧!他和他干爹都会感激我。
空出来的北镇抚使一职,由石文义接任。
石文义伺候人、应酬交际是一等一的好手。办事的水平却一般。
他当北镇抚使,北司就还是我在实际操控。
至于右佥事,让小国手王妙心担任,同时兼任南镇抚使。他跟我是在达官营共过患难的,私交甚厚。
不知不觉中,常风已经构建好了锦衣卫的新体系。
指挥使:牟斌(宽厚仁慈,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幌子指挥使。)
左同知:常风(掌锦衣卫实权。南北司皆唯他马首是瞻。)
右同知:孙龟寿(资历深厚,年老,无野心。能服众但威胁不到左同常风。)
左佥事:钱宁(心狠手辣,常风干脏活儿的不二替身人选。)
右佥事兼南镇抚使:王妙心(常风至交。精于南司情报事务。常大领导需要的实干型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