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第207章 山高路远,愿诸君扶摇直上!(万字章)(2/8)



    常风答:“王越是怕李广倒台后,百官误会他真是李广党羽。这才在贺寿信背面提笔蘸米汤,痛骂李广,留作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

    “我这里还有一封李广的亲笔信。是他倒台前两天写给王越的。”

    说完常风又从袖中拿出一封信,读道:“王越老贼。你用米汤在贺寿信的背面辱骂我的事,已被我察觉。等着吧,过几日我便让你身首异处。”

    信读完,前广庭又是一片哗然。

    常风道:“还好李广兴建毓秀亭导致宫中岁忌的恶事被太皇太后察觉,皇上罢了他的官职。”

    “若李广多当几天司礼监秉笔,恐王越将身陷不测之地。”

    “王越是智斗奸宦的大忠臣啊。”

    “今日早朝却被诸位御史误解、弹劾。常风不得不为王越鸣不平!”

    常风在早朝时有两个应声虫、小迷弟。一个是张延龄,一个是张鹤龄。

    张延龄大喊一声,附和常风:“王越,大忠臣哇!”

    张鹤龄不甘示弱,扯着嗓子跟着喊:“王越,大忠臣哇!”

    吏部尚书马文升、兵部尚书刘大夏一齐跟着高喊:“王越,大忠臣哇!”

    一时间,“王越,大忠臣哇”的喊声响彻前广庭。

    闵珪问了常风最后一个问题:“你怎么证明王越是锦衣卫派在李广身边的暗桩?”

    常风是锦衣卫的二当家。他说王越是锦衣卫的人,那他就是锦衣卫的人。

    常风道:“王越的名字写在卫里暗桩名册上。闵都院如果存疑,可以去查名册。”

    弘治帝终于开口:“王越是忠是奸,如今已大白于天下。此事不要再议。议下一件。”

    常风给兵部尚书刘大夏使了个眼色。

    刘大夏心领神会,出班议道:“禀皇上,兵部塘报,鞑靼小王子向贺兰山北麓增派兵马一万。意图夺回贺兰山。”

    “西北军情如火,恳请皇上早定三边总制人选!”

    三边总制,是大明开国至弘治朝地位最高的疆臣。官讳全称“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三边,指的是陕西、甘肃、宁夏。

    这个官有多大呢。它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甘肃巡抚、宁夏巡抚。

    另节制甘州、肃州、凉州、西宁、宁夏、固原、延绥、神道领、兴安九位总兵。

    三边总制既有兵权,又管数省政务。朝廷在西北的十九万边军,全归三边总制指挥。

    这个职位类似于满清的抚远大将军。当这个官的人,权势类似于年羹尧。

    弘治帝叹了声:“朕命诸卿举荐三边总制的人选,诸卿一连举荐了七人,皆不合朕的心意。”

    常风是家臣,没有资格举荐封疆大吏。

    马文升看了常风一眼,随后出班:“禀皇上,臣举荐王越!”

    弘治帝道:“哦?”

    闵珪反对:“王越风评太差,汪直得势他依附汪直,万安得势他依附万安,刘吉得势他依附刘吉.”

    马文升反问:“打仗靠的不是风评!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

    “要说打仗,满朝文武有几人能比得过王越?”

    “用不用我提醒下诸位?”

    闵珪问:“提醒什么?”

    马文升侃侃而谈:“天顺七年,王越任大同巡抚。到任后缮修器甲,精简兵卒,七次打退北虏的小规模骚扰。”

    “成化三年,王越改任宣府巡抚。随抚宁侯朱永征讨毛里孩,大获全胜。”

    “成化五年,鞑靼部入侵河套,王越率宣府兵增援。在榆林大破鞑军,取得榆林大捷。鞑靼望风而逃。”

    “成化六年,鞑军万余五路入侵延绥。王越破敌于开荒川,再获大胜。”

    “成化九年,满都鲁再侵河套,动用兵马近十万,声势浩大。河套驻军几乎全军覆没。”

    “又是王越受命于危难之间,率军前往河套。取得了红盐池大捷,杀敌无数。替大明夺回了养马地。”

    “成化十六年,亦思马因犯边。先皇命王越为主帅,带兵迎击亦思马因。取得了威宁海大捷。奇袭威宁海的战例,至今是武科举常出的题目!”

    “成化十七年,鞑靼自海东山入寇。王越率军出大同,于黑石崖大破鞑靼。之后因功被先皇晋为太子太傅。”

    “按明制,文官不得任武职。先皇为功勋卓著的王越破了例。任命他为前军都督,提督团营。”

    “成化十八年,鞑靼入寇延绥,王越带兵与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