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第219章 王守仁!王守仁!(万字章)(2/8)

封奏本。”

    “那奏本简直让满朝文武笑掉大牙。幸亏皇上宽仁,没有追究。还劝勉你好好读书。”

    弘治二年时,王守仁曾越礼上折。

    折子的内容也是有关兵事。

    他建议弘治帝以儒家之学教化穷苦百姓。穷老百姓要是人人克己复礼了,就不会出现民变。

    他还建议弘治帝向北虏派遣儒士,教化北虏仁义礼智信。北虏若得圣人教化,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王守仁微笑着说:“常兄,我已不是十年前的我了。放心,这次上折言事,我不会再酸腐幼稚。”

    常风却道:“你刚入仕途,还不懂朝廷的险恶啊。”

    “朝廷里有一群以挑别人毛病、参劾人为乐的王八蛋。”

    “你是工部的观政。隔着部奏兵部的事,本身就犯忌。”

    “不管你的奏本是否合理,那帮王八蛋都会从鸡蛋里挑骨头。”

    王守仁笑而不语。他是一个立场坚定的人。只要他想做的事,就一定会去做。

    三日之后,御门早朝。

    弘治帝道:“诸卿,一位新科观政进士给朕上了一道奏折。”

    观政进士是没有资格参加御门早朝的。王守仁此刻并不在奉天门前广庭。

    常风知道,皇上口中的那位观政进士十有八九是王守仁。

    他为王守仁捏了一把汗。

    弘治帝看了萧敬一眼。

    萧敬拿出一封奏疏。念出了奏疏名:“《臣工部观政进士王守仁直言安西北边务策》。”

    一名御史当即蹦了出来:“皇上,王守仁狂妄!一个工部的观政,刚入金榜不过五天。就敢大言不惭什么安西北边务。”

    “此等狂士,皇上应革除其官职。”

    另一名给事中出班:“禀皇上。工部的官员奏兵部的事,属不安于本职。才做了几天官,就不安本职,实不配为官。应革职。”

    这帮清流言官参人的原则是:官越大越要参;名声越大越要参。

    要是翰林院掌院的儿子,刚入仕几天就被我参倒了。显得我多有本事啊!

    弘治帝却道:“诸卿。你们还没听他的奏本,何必急着参劾他?”

    随后弘治帝命萧敬当众诵读了王守仁的奏本。

    王守仁的《安西北边务策》洋洋数千言,大致内容有八点。

    第一,蓄才以备急。

    把朝廷勋贵,公侯伯家的子弟们召集起来,教习武学。每年考核,给其中优越者两三人授予军职。

    兵部左、右侍郎每年都要轮换去西北巡边。巡边的时候,带上考核优越者。让他们跟随学习军事。

    这样一来,一旦西北有变,朝廷不至于因缺乏军事人才措不及手。

    第二,舍短取长。

    西北边将中不乏悍将。可是这些年,朝廷对西北边将过于严苛。

    譬如大同卫的某位指挥使,因为写给兵部的文书格式不对,有不尊部堂之嫌,便被贬为闲差。

    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不应该因小过就轻易撤换边将。那些久在当地的老将熟悉地利。总强过被临时委派到西北的京营将领。

    即便他们犯了小错,也应该让他们戴罪立功,将功补过。

    第三,减京费以资边费。

    京营各部,相互迎来送往,酒宴招待,耗费军费过甚。

    兵部、户部核销军费,往往对京营十分宽松。对边军则份外严苛。

    应该减少京营的靡费银两,资助给边军,换成实实在在的粮食、马匹、军械。

    第四,屯田以给食。

    西北三边之戍,不辍农耕,派遣使者前往边军,监督边军各部屯田。

    这一条,用后世大白话说就是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五,行法以立威。即严肃军纪。

    和平时期的小事,朝廷可以不管。一旦战时,边军将领若贻误战机,应立正军法。

    第六,敷恩以激怒。

    边军将士一旦阵亡,要好好抚恤烈士遗孤。教导遗孤们要为父辈报仇。

    等遗孤们长大成人,收入边军之中。则可成为悍卒勇将。

    第七,严守以乘弊。

    婴城固守,先立于不败之地方能寻找时机败敌。

    要在西北增修军事堡垒,以堡垒为基地,各部之间相互策应。

    第八,损小以全大。小的败仗不要追究。

    萧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