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父子:头油只用司丹康

第一百一十二章 故事的终焉(2/3)

,呼朋唤友,在此前抹上司丹康,穿上派乐蒙,最终来到了松鹤楼。

    “喜马拉雅山队,松鹤楼。”

    见到松鹤楼的时候,包国维蓦然想起一个已经被众人彻底遗忘掉的人。

    松鹤楼位于城中心,这是陈金华心心念念的餐馆,能在这儿用餐的人多半非富即贵。

    虽说这是个餐馆,但从外观来看,倒更像是一个极富古典风格的佛塔。

    宛若鱼鳞般的淡黑色瓦片鳞次栉比,四角屋檐飞翘而起,宛若飞鹤欲乘风而上,下一秒就要飞起一般,端得是大气磅礴。

    此楼,从上至下,共分三层,虽无明文可察,但人们都知道,三楼难上。

    在苏州,包国维这张脸还是很管用的,依照他的身份,家财,上三楼自然没什么问题。

    内里装修豪华,天花板挂水晶琉璃灯,淡黄的柔和光芒,餐桌乃是玻璃转盘桌,下铺红色地毯。

    一桌丰盛菜,满座无言,待到包国维动筷,才有人开口吃饭。

    ……

    一眨眼就到了二八年,包国维也已长到十六岁。

    如今已渐渐有人关注到旱灾,报纸上报道关于北方大旱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虽说是北方大旱,南方的粮食收成没有收到多大影响,但是在各大粮商的有意控制下,即便是在南方,粮食的价格也越来越贵。

    按理来说,在这般时节,南方的粮商应该带着粮食北上,大赚一笔。

    但因为一些原因,南北的交通线一直被封控住,对于粮食的管控达到了一种极为严格的地步,想要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难如登天。

    包国维确实穿越而来,但这种天灾,仅仅靠着他一个人,完全无法改变。

    曾经历史上的饥荒饿死几千万人,可现如今依旧要饿死几千万人。

    有时候包国维会想,为什么自己穿越时不能带一个系统:完成任务就能加属性,苟上三年,肉身成圣,硬抗子弹大炮,到时候直接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路遇不平事……

    然而这只存在于幻想之中,自穿越以来,他偷偷喊了不知道多少次系统,系统却始终不出来。

    后来北伐结束,民国已完成形式上的统一,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

    此后,依靠对鹰国经济危机的预测,包国维联合许多人,起先利用股票赚了一笔巨款,价值数十万大洋,待到往后结束时,再次出手入市,赚得相当于当时百万大洋购买力的金钱。

    包国维在这两次股市操纵中,获益数万大洋,被人誉为“超级操盘手”。

    未来的时间,在历史上,被称为十年黄金时间。

    只不过在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东三省开始沦陷。

    包国维在此前,因先后发明侯氏制碱法、大蒜素,功勋卓著,被招入西南大学进修,连带着老包也一同搬去了西南。

    在西南大学进修期间,包国维依靠着猪脑过载,成绩碾压众人,声望不减。

    在一九三一年前夕,他发表一篇论文,提前预测东洋将会图谋东三省。

    这篇论文,引起了较大关注,对于这事儿的结果,说实话,包国维也不清楚,毕竟蝴蝶效应实在太大。

    然而战争是各种因素之下的累计结果,当东洋内部的矛盾达到一个极其尖锐的地步时,对外发动战争便成为了必然的事情。

    他们在权衡之下,最终依旧选择了对东三省发动进攻。

    在和历史相同的“不抵抗”政策下,东三省很轻易地便沦陷,民声自此哀怨沸腾。

    但在此番论文成功预测后,包国维声望大涨,

    在此后他动用积累的关系、人脉、名声,又发表了一篇关于未来战争分析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

    最终在多方协作下,成功在中、西部投资建立了多个兵工厂。

    后来抗战爆发,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发挥了不小的效用。

    老包和包国维暂居西南,以避战乱,期间耗费家财无算,做出贡献颇多,为后人所铭记。

    待战乱安定,一家重返故土,因其功勋卓著,民众夹道而迎之。

    记:包正享年八十二岁,包国维享年七十九岁,俱皆寿终正寝。

    ……

    “让我们打开历史书,翻开一百二十八页,这是一个考点。”

    讲台上,一名老师对着台下的学生们讲着话。

    同学们翻开了彩色的课本,打开到老师所讲的那一页,这一篇是介绍民族英雄的。

    “我们先讲一讲这个包国维,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