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真没想当皇帝

第145章商业机密谢绝打听(4/5)

br>
    宁海军的屯田地块虽然不是横平竖直,每块地都同样大小,但是,因为没有私人田地,所以地块都非常大,最小的一块地,也是一百亩,大的则是二百亩,三百亩。

    每一块地收获的红薯都堆在一起,并且用白灰标准着每一块地的亩数。

    “拜见大帅!”

    “拜见孙大人,诸位大人!”

    程世杰望着刘三道:“怎么样了?现在收了多少亩?”

    刘三笑道:“回禀大帅,已经收了八块地,五千余亩。”

    程世杰微微皱起眉头:“速度还是有点慢。按照这样的速度,五百多万亩,收到下雪也收不完!”

    “兄弟们都尽力了!”

    “文献!”

    “门下在!”

    “把新来的屯田百户调过来,参与秋收,每个人管三顿饭,另外送五十斤红薯!”

    “是!”

    程世杰望着早已等待着账房道:“开始称重吧!”

    “是!”

    随着一筐筐红薯开始过称。

    “一号田,一千亩,总重三百五十二万斤,亩产三千五百五十二斤。”

    虽然说,古代的石可以用作两种计量单位,一为容积的单位,一为重量的单位,显然用于量米时的单位是容积单位而非重量单位,所以并不存在明朝一石(容积)和现在的重量单位的直接换算。

    明朝二斛为一石,所以一石的容积为102366毫升。(《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中则误为98724毫升,《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为10225毫升)容积为102366毫升。同样是一石,如果是一石水,则为102.36升,约为102.36公斤。

    根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同时给出一个实测数字,1升大米(精米)重1.5斤,则不难算出明朝的一石米约重153.5斤。

    可是红薯与大米或麦子不同,因为米粒和麦粒的颗粒间距小,误差也不大。可是红薯的形状不同,间距较大,只能用称重重,而不能用斗来测量。

    随着的第一号田的总重量报出来,周围传来一片直抽冷声的声音。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朱万年吓了一跳,他望着身边的幕僚道:“你看过他们动过手脚没有?”

    “绝对没有!”

    孙元化也没有表态,直到徐大成将他得到数据报给孙元化:“抚台大人,学生一直让人盯着,这一堆红薯,确实是一号田也是一千亩多点!”

    “多多少?”

    “六分!”

    孙元化狂喜:“六分地的误差,在许可范围之内!”

    朱万年难以置信地道:“这红薯的产量,怎么这么吓人?”

    徐大成也擦着磕头的冷汗:“一亩地的红薯等于几十亩麦子的产量,太惊人了!”

    最震惊的还是那些屯田军户,他们刚刚种上这些红薯,就被农学院的读书相公拉着去干活,对于这些红薯田的看护力度真不大,也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用过什么心思。

    “原来亩产千斤也不是不可能!”

    陈子龙望着身边的农学专家道:“眼见为实,往日若是告诉你们,有亩产几千斤的作物,伱们相信吗?”

    “就算是现在,也恍然如梦!”

    朱万年“第二号田的产量称出来了吗?”

    “称出来了,二号亩亩产三千九百七十三斤,共计三百九十七万三三千斤。”

    “三号田,亩产三千四百六十斤!”

    “五号田,亩产四千一百零四斤!”

    “六号田,亩产四千零五十三斤!”

    “七号田,亩产三千七百八十九斤!”

    “八号田,亩产三千两百九十五斤!”

    此时的田地里,所有人都已经麻木了,他们已经陷入了狂喜之中。

    在场的人,包括范永斗,都非常高兴。

    可问题是,自己的价格似乎出高了。

    陈子龙叹了口气道:“可惜了……”

    “可惜了什么?”

    “此物产量虽高,却不易储存!”

    陈子龙苦笑道:“此物一个月内就要吃掉,要不然就会坏掉!如果不扔掉,继续食物,就会拉肚子……”

    “那是你们太笨了,不会储存!”

    程世杰道:“储存红薯的办法有很多!”

    陈子龙欣喜的问道:“如果存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