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淡淡一笑:“永言,你现在也是一方大吏,格局要打开!”
“再怎么有格局,也不可能接受建奴勒索吧?”
“说不定,你还真得接受他们的勒索!”
“这怎么可能?”
孙之澋摇摇头道:“我如果向建奴妥协,这个管委会主任,肯定做到头了!”
孙承宗淡淡一笑道:“你一口气回绝了建奴,恐怕这个管委会主任更做到头了!”
“皇太极还有什么底气?”
“你以为皇太极没有牌了吗?”
“他还有什么牌可打?”
“他的牌可多了!”
孙承宗苦笑道:“历年以来,被建奴俘虏的大明军民数以十万计,若是皇太极用这些人换粮食呢?你换还是不换?”
“不换!”
“如果不换,建奴第一时间会把这些俘虏军民杀掉,然后再杀汉军旗的汉奸,最后轮到蒙古人,这场大雪让建奴损失惨重,可问题是,却不至于让他们亡国族灭!”
孙之澋有些难以决断:“真要接受他们要挟?”
“不然呢?”
孙承宗笑道:“吃一时之亏,未必是祸,占一时之便宜也未必是福,吃一时亏既赢得了人心,又降低了矛盾何乐而不为呢?”
孙之澋拿起一份报纸,他其实只是用看报纸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慌乱,然而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落在报纸上,报纸的头版头条写的是:“天灾人祸!”
这是程世杰署名的文章,平心而论,在后世程世杰的写作功底还是不错的,至少大部分领导开会用的演讲稿,都是出自程世杰的手笔,可问题是,拿程世杰白话文文笔,放在明朝就显得不怎么样了。
程世杰用平铺直叙的方式,用大白话向读者讲解暴雨、暴雪、冰雹、台风、干旱等可怕的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也是看了他的文章,孙之澋的冷汗就流了下来。
经过几年的经营,《辽东时报》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整个北方,达官显贵对这种用白话文写文章的报纸自然不屑一顾,但是寒窗子弟和平民百姓却很喜欢,认为报上的文章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信息和知识可供汲取。
因此现在《辽东日报》的发行量已经增加到五十万份了,其中辽东本地发行三十五万份左右,北直隶和京畿十万份,另外就是大员、吕宋和南洋五万,当然还是供不应求。
不过京城毕竟是京城,再怎么供不应求也不会让京城断供的,这会儿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人捧着报纸在如饥似渴的阅读甚至念给大家听。
不用说,程世杰那篇文章激起了千重骇浪,震得大家昏乎乎的。接下来的几天,琢磨家里的锅盖就成了很多人最爱干的事情,每次煮完饭,等锅盖凉了就有人去揭,看是不是真的有水珠如雨落下,有条件的甚至搞来冰块放在锅盖上,然后揭开,看看里面的水珠是不是变成了霜花或者冰珠,“君子远疱厨”的古训让他们扔到九宵云外了。
而无数次实验都证明,程世杰说得一点都没差,水、冰、霜等等,确实都是水蒸气遇冷凝成的,这个简单的事实震得所有人脑袋嗡嗡作响,几乎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内阁里。温体仁、王应熊、吴宗达等一帮大臣各自捏着一份报纸,面色阴沉,沉默不语。
能让他们面色这么难看的,自然是程世杰那篇文章了。这篇文章就像一只力大无比的手,在左一下右一下的猛扇着他们的脸,隔着报纸都能听到响亮的啪啪声。
其实被打脸还不算什么,能混到这个位置的人,哪个不是脸皮厚得跟防弹衣一样,能唾面自干的非凡角色?问题是,程世杰不仅在打他们的脸,还在拆他们的台!
这篇文章一棍子将流传了几千年的“君权天授”理论给打进了尘埃,明明白白的告诉所有人:那个神威凛凛的天不过是一群别有用心的人编出来骗人的,根本就不存在!
所谓的帝王失德、天降灾祸,更是他妈的扯淡,人家把你们当傻子呢!这简直就是在扒士大夫集团的皮了,再能忍的人也忍不住要暴跳如雷!
王应熊把报纸往桌面重重一拍,厉声道:“那个佞臣真的是大逆不道,无法无天,不知道天高地厚了,竟敢胡言乱语,也不怕遭天打雷劈!?”
吴宗达冷笑:“他这是在将脏水往我等身上泼,试图蒙混过关呢!他害怕天下百姓知道是因为陛下宠信他这个佞臣才招来如此严重的天灾,害怕百姓知道真相后要生食其肉,所以哗众取宠,攻击天道……说白了,就是在垂死挣扎!”
说程世杰垂死挣扎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是现在程世杰的处境真的不怎么好。“天威难测”的观念在中国可谓根深蒂固,就连高高在上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