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打算在哪里给丞相立庙?”
“还能是哪里?自然是蓝田县,就在丞相所葬的山下,方便百姓前去祭祀。”
“原因呢?”
冯君侯低头看向继续伏在自己胸膛上的张小四。
青丝散开,犹如瀑布般,不但把冯君侯的胸膛遮掩住,连榻上也铺了一部分。
进入贤者时间的冯君侯,并没有被眼前的美景所诱。
虽然没有张小四的政治天分,但身处高位久了,敏感性还是有一些的。
对于朝廷这么快就下令给丞相立庙,总觉得有些不太对。
张小四打了个呵欠:
“丞相实现了先帝还于旧都的遗命,难道还没有资格立庙?”
当然有,就算没有实现先帝遗命,小胖子不也一样给立了?
“就是感觉有点快,难不成朝中有人提议,天子就立刻允了?”
张小四摇了摇头,青丝如同波浪般起伏:
“可不单单是朝中的人提出来的,而是蜀地各方县吏皆有人上书,只言百姓得知丞相去世,多聚于道旁私自祭祀。”
“民心所向,天子难道还会违背民意?”张小四再次仰起头来,露出脖颈雪白的一片,“我当初说什么来着?”
“朝中有人比你要急得多,这个事情,你根本就不用操心,自会有人帮你办了。”
冯君侯忍不住地伸手过去,让柔腻充满手掌,同时问道:
“带头的是谁?”
“巴郡太守向宠。”
“原来是他。”
巴郡郡治江州,原本是李严苦心经营的老巢,后来丞相来了个釜底抽薪,想办法把李严调走,或者也可以说是逼走。
后面又把向宠调了过去任太守。
能在那种情况下,接任巴郡之位的,必然是丞相最信任的人。
更何况此人的名字,也曾在《出师表》上出现过。
毕竟先帝亲自提拔起来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
而受到先帝和丞相同时肯定,又还在世的老臣,向宠正是其中之一。
此时他带头上书,建议给丞相立庙,倒也算是合情全理。
“所以你要抓紧把武关赶快修复。”
冯君侯一愣。
他实在想不明白,明明说的是给丞相立庙的事,怎么又绕回来扯上武关?
“哎呀笨死了!”
张小四嫌弃地打了他一下,“丞相受先帝遗志,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现在长安已经光复,陛下又给丞相立了庙,不正说明陛下要矢志继承先帝与丞相之遗志么?”
冯君侯一听,顿时就惊了。
这他么的!
一种来自后世的强烈熟悉感是怎么回事?
我们是……接班人,继承……
“还于旧都?”
“对,给丞相立庙之后,下一步,估计陛下极有可能就会来关中祭祀,然后……”
冯君侯截口接下去:“然后就是迁都长安。”
怪不得催着修复武关呢。
别的不说,这个操作玩得确实溜啊。
既作出了对民意从善如流的明君姿态,又给自己套上了继承先帝与丞相遗志的光环,同时顺理成章地推动还于旧都。
谁赞成?
谁反对?
按理来说,迁都乃是国之大事,须得慎之又慎。
没看到魏国,明明伪帝一直呆在许昌,但就是不敢明着说要迁都。
汉中这一波操作下来,把阻力减到最低,可谓四两拨千斤。
张大秘书点头:“阿郎明见。”
接着她有些忧虑地说道:“只是长安残破,匆忙间,就怕建起来的行宫太过简陋。”
又要修复武关,又要建皇宫,这可不是小工程。
可得耗不少国力民力。
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要真正迁都长安,季汉就算是有了三兴的气象。
至少魏国那边,再也不能碘着脸说自己是天下正中,天下正统啥的。
关中和河东都没了,还正中个屁!
而对于季汉来说,还于旧都,那就是大大振奋人心之举。
非但能让忠义之士看到了希望,而且还能震慑那些摇摆者,让他们不敢轻易下注魏国。
最重要的是,迁都长安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