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诸葛亮

第398章 能者无所不能(3/4)

时候就是该小题大做,以想方设法鼓舞士气。

    陈宫便斟酌着措辞,小心劝说道:“诸侯所言,固是王道正道,但我军在兖豫徐交界连夺三郡,光复徐州全境,终究是难得的大胜。这样的大胜,若不准备一场配得上其功绩的庆典,以彰威名,难免不利于士气。

    而且我军打到这一步,河北曹军怕是快要回来了,后续我军在这个方向,很长时间内将难有寸进。如果不找个借口,证明‘我军已经达成了一个重要的战略目的’,那又如何证明我军是‘主动不再在这个方向上猛攻’,而非被曹军逼停呢?这对于天下观望诸侯的人心,可是有很大影响的。”

    关羽听了这话,才眉毛一拧,露出深以为然的表情,显然是被陈宫说服了。

    古代打仗比后世的现代战争更注重名分。

    稍微懂点政治常识的都知道,后世的战争,开打之前是要说明己方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了目标后,停止进攻,就能立威。如果没实现目标就停手,那别人还以为你是怕了,或者实力不济了。

    所以哪怕到了21世纪,有些国家一旦军事行动进展不利、不如预期,就要在宣传口径上慢慢调低预期,最后才能把遮羞布圆回来,显示“其实我们也已经实现战略目标了”,这时候再停止进攻就没那么丢人了。

    陈宫这番建议,也是想给徐州战役找一个“心理锚定”,让天下人觉得刘备在徐州战场是实现了全部战略目的,然后主动停手、再在别的战场寻找打击曹贼的机会。不是我在这条线上攻不动了,是我主动转移战线了。

    而“收复徐州全境”和“收复高皇帝祖籍之地”这两个借口,显然是很好的阶段性宣传目标。

    关羽想明白这些道理后,便帮着陈宫劝说诸葛瑾:“子瑜,我看公台所言,也不无道理,找点借口,庆典祝捷、请大哥到时候重回沛县祭祖告慰,也算是为我军在徐州的‘欲攻必克’之威完满收关了。”

    诸葛瑾看关羽都开口了,便淡然一笑:“这个目的我当然理解,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手段来实现这个目的,既得其利,又不至于显得主公没见识、小题大做。”

    关羽:“哦?愿闻其详。”

    诸葛瑾:“我记得,袁绍当年的主簿,陈琳陈孔璋,在袁绍死后,依然为袁尚办事、约有两三年了吧?但今年曹贼围困邺城之前,听说他好像跑了?”

    关羽对此事也有耳闻,便回忆说:“我也记得有这事儿,不过也不能算跑了吧。陈孔璋一代文豪,曾作檄文辱骂曹贼,他担心邺城被破时被曹贼清算,也是人之常情。

    听说他夏天的时候,偷偷离开邺城,去临淄投奔显思(袁谭)贤侄了,都是给袁家效力,而且显思贤侄更能继承袁大将军门楣,这也不算背主。”

    历史上,陈琳在邺城被攻破时被曹操俘虏了,但那是因为陈琳无处可去。这一世却不同,袁尚要灭亡时,袁谭还在呢,陈琳这种把曹操得罪惨了的人,当然要投袁谭了。

    他可不敢赌曹操是否会惜才不杀他,毕竟他把曹操爷爷和爸爸都痛骂了一顿,有机会跑当然要跑。反正还是给姓袁的效力,不寒碜。

    诸葛瑾便顺着关羽的话头往下说:“我记得陈琳写《为袁绍檄豫州》时,就专门提过曹贼在这丰县的一桩丑事: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

    主公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而梁孝王乃孝景皇帝同母胞弟。梁孝王之陵,便在这芒砀山上、地处丰县和下邑县之间。

    陈琳所述的这桩曹贼丑行,乃是当年曹贼被吕布袭取濮阳、兖州仅于东阿、范县、鄄城三县之地时,绝境中无粮无饷,故而兽性发作,做下如此丑行。虽隔多年,还是被陈琳牢记,昭告天下。

    主公当年屯兵小沛时,也只占据沛县,而未占据丰县,更不能控制丰县和更西边的下邑之间的芒砀山区。所以此地乃是我军原本从未来过、此次才刚刚抵达的最新境界。

    既如此,我们可以派些人手,把梁孝王陵的地面建筑草草修复一下,到时候可以请主公亲登芒砀山祭拜——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祭拜一个梁孝王,而是彰显曹贼也跟董卓一样,有盗掘大汉先代诸王的陵墓。而我主却以刘家子孙的身份,让大汉先代诸王能重新入土为安、社稷复宁。

    到时候,曹贼若是敢从下邑县出兵翻越芒砀山、前来阻挠,我们也不吝以逸待劳,跟曹军在山区打一场野战。相信以我军之勇武、南方士卒擅长山战,要保护主公,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