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诸葛亮

第612章 总得打一场硬仗立立威(3/5)

用太宽,地面够扎实能过车就行。

    但张任颇为擅守,强弩颇多,而且其调度用弩之能很强,远非在涪城时的泠苞、邓贤可比。我们集中于几个点挖掘,张任也能盯着这几个点,重点以强弩交叉攒射,所以填河辅兵、民夫伤亡颇多。

    结合张任善于用弩且弩多的特点,我觉得我军应该调整攻击方向了,而且不能贪图求快。

    之前我们选取的填河点都比较靠近城楼,多是在城楼左右两侧百十步之内,为的是一旦上墙后,士卒沿墙搏战,可以尽快夺取城楼,然后打开城门。

    但选取离城楼近的位置上葛公车,特别容易遭到交叉攒射,以张任之强于用弩,不如把攻击点重新选在城之四角。

    攻角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攻上去后,要沿着整整半座城的宽度在墙头搏杀,才能抵达城楼,所以基本上是不可能夺取城楼了。夺城会比较慢,杀伤也会比较多,无法快速突破后吓破敌胆迫其投降。

    但攻角也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左右两翼墙段上,弓弩射程够得着我军的敌人很少,可以把强弩的攒射密度降到最低。”

    张飞和魏延听了,相视一眼,都觉得很有道理。

    确实,如果是打快攻,追求立刻出战果,靠近城门城楼的位置上葛公车,确实是最效率的。

    但既然是打硬仗,不图快速打崩迫降敌人,这时候就该从战术难度上考虑问题了。

    汉朝的时候,城池都还没有“角楼”,所以四角并不存在额外的重点防护,也容易有火力死角。

    从四角的斜外方往里攻,两侧城墙上稍微离得远一点的部队,弓弩射程就难以覆盖到进攻部队了,只有刚好站在城角的士兵可以有效放箭。

    而没有角楼的城角、又能站得下多少弩手?张任就算弩兵多,也无了用武之地。

    “孝直果然深谙攻伐之道,看来当初为文官时,也是熟读兵书呢。好,就依你计,明日起另外改攻城角。不过,在正面防护严密的位置,还是可以佯攻牵制消耗张任,只要确保放箭措施完备就行。”

    张飞果断拍板,同时也临时决定,正面施压也不能放松。他已经改造了一批运土能力锐减、但防箭效果非常好的推土填壕车。

    这些车也不能浪费,闲着也是闲着,就在城楼附近的填壕点继续装作慢慢填,勾引张任的弩兵都往这儿集中。攻方也能用藤盾掩护的弓弩手,甚至是投石机,反过来消耗张任的弩兵。

    不过,听了张飞的拍板后,魏延倒是心思更为缜密,他很快发现了法正的策略还有一个小问题没解决,便提醒道:

    “我也有一问不解,还请孝直解惑。如若我军转攻城角的话,这填壕的措施,又该如何施为?难道也是按照进攻路线,斜着填壕么?

    那样要填的土方,不是反而增多了很多?如果还是垂直于壕沟填埋,则填河时并不能免于被墙头弩兵交叉攒射,就算将来填好了,推了葛公车和云梯过河,到了城下还要临时转向、转为斜着与城角交接,怕是也颇为不易。”

    张飞原本都没想到这个问题,见魏延提起,才惊觉醒悟,也不由对魏延投去赞许的目光。

    文长反应还是快,看样子以战学战学得非常之快,能如此迅速地发现问题。

    不过,法正也恰到好处地漏了一手,只见他并没有惶恐之色,只是淡淡说道:“这事儿其实也不难,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让张任回守绵竹,便于我军偷取涪城,就是因为绵竹的城防和地理其实不如涪城险要。

    涪城是濒临涪江的,城壕宽深水多,只能稍微填出一个缺口,不可能大段填埋。绵竹城旁边虽然也有河,也能引水进护城壕,但区区绵水,比之涪江浅狭无数倍。更兼如今已是十一月底,冬季枯水,我们完全可以在护城河角上,稍微用土方堆出两道围堰。

    围堰不用能直接过葛公车之类重型器械,只要能稍稍阻挡水流即可。然后,我们在城角外围,挖掘深坑和引水壕,与护城壕之间只留数丈距离。

    待护城壕两端被围堰堵死来水后,我们挖开引水壕和护城壕之间那数丈间隔,就可以把护城壕的水放空到更低的蓄水坑内。

    等城角的那段壕干了,我们自能在壕底慢慢作业,填出路来供重型器械通过,而且路可以宽得多,让张任想以强弩压制都无处下手。

    更何况,只要让壕沟有一段干了,我们甚至都未必非要投入葛公车强攻,还可以用别的手段破城。”

    张飞、魏延听完,彻底叹服,便连忙按照这个战术部署实施。

    而法正也算是把他对绵竹的地理优劣势了解,发挥到了极致。

    今日这个具体的战术计谋,哪怕是换了庞统来,都未必能想到。甚至是换诸葛亮来,或许能想到,但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