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诸葛亮

第91章 诸葛家的“点金仙术”(3/4)

“蓝色透明溶液”,那几乎是条件反射就会往硫酸铜上想,要是再看到“蓝色絮状沉淀”,就更是咬死了“氢氧化铜沉淀”。

    可以说硫酸铜和氢氧化铜这对活宝,是多少初中化学题“分析一堆不明成分物质”的破题点了。

    只是很多人读了书却不结合实际,到了现实生活中,看到自然界废弃矿洞水潭这么蓝,却不会往这个方向想——所以穿越回古代要找铜矿,其实真不难,一两条初中化学的最普遍常识,就够用了,只是很多人想不到。

    ……

    “士元,取铁棒来。”

    诸葛瑾最终在这条乐安河上游不知名小溪源头的水潭中,看到一潭碧水后,做完前两步预处理,然后就吩咐庞统。

    庞统小心翼翼从一堆预先准备好的细铁棒里抽出一根、递给诸葛瑾。

    诸葛瑾往这蓝水里插入,悬空放置了几分钟,再取出来,就看到铁棒表面附着了一层红黄色的金属。

    初中就学过的金属置换反应:硫酸铜加铁,变成硫酸亚铁,置换出单质铜。

    庞统看到这神奇的一幕,顿时惊为天人:“这……这是什么?难道是铜吗?”

    诸葛瑾微微一笑:“士元有没有读过古代方士炼丹心得之作?知道胆矾能炼出铜么?”

    庞统瞳孔巨震,看了看诸葛瑾,又看了看那一潭蓝水,不可置信地指着说:

    “诸葛兄是说,这一潭都是曾青?所以才如此之蓝?我确曾读过《神农本草经》,书中有言:曾青涂铁得赤铜……偶尔亦可得金铜。”

    胆矾,就是古人说的硫酸铜晶体。

    曾青,就是古人说的硫酸铜溶液。

    “曾青涂铁得赤铜”,应该是整本《神农本草经》里,知名度最高的一句话——

    因为这句话出现在后世人教版的初中化学课本上,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人都要背。

    而诸葛瑾就是这么大道至简,只靠一条初中生的t0级别知名度常识,就把问题解决了,一点都不带花里胡哨的。

    他淡定地指着这一潭蓝水:“此处溶洞,能把山水都浸得如此碧蓝,可见周边山石中,铜矿必然不少。让铜匠、矿工们对着这座水潭周边的山石,仔细深挖勘探,必有所得!”

    最后的临门一脚、具体挖铜矿分拣矿石,这诸葛瑾还是不会的,他只是懂点高屋建瓴的常识。

    但他的见识能让工匠们把搜索范围缩小至少数百倍,那也是功德无量了,至少工匠们不用几百座山头一座座去试错,直接把山头给你定位出来,已经是极大的效率提升。

    诸葛瑾也亲自在附近扎营住了下来,准备稍微督导那么十天八天的,争取尽快见效果。

    有了诸葛瑾亲自坐镇,早已把他奉为神明一般的徭役民夫、矿工、山越雇佣苦工,也是完全不敢偷懒,把工作效率拉到了最大,极为狂热地奋发找铜。

    诸葛瑾没有过多干涉日常勘探,他只是额外吩咐了一句:

    扎营期间,不得喝这条蓝水小溪的水,日常用水都要从最临近的其他水不蓝的小溪里汲取,然后烧开放凉再喝。

    对于这个要求,很多不懂铜矿的徭役苦力一开始还不理解,后来听说‘曾青水有毒’,才赶忙收起了轻忽之心,严格遵照。

    ……

    十天之后,铜矿虽然还没大规模开采出来,但第一口矿坑总算是进入了运作。

    铜匠们就在这山谷里架设起了一座实验性的炼铜炉,把最初一炉铜料炼了出来,得到了数百斤比较纯的铜锭。

    与此同时,也有人试了用铁换铜等贵金属的“置换反应”生产法,这显然是诸葛瑾根据初中化学课本上的常识教给手下工匠的。

    这个方法的坏处是要浪费一些铁,但好处是反应非常迅速,对于硫酸铜状态的铜效果非常好,但对于黄铜矿里的硫化铜就没用了,适用范围比较局限。

    不过,随着人们越来越精确尝试这种新方法,操作越来越纯熟,工匠们很快发现了一个新的惊喜。

    “这些曾青如果刚把铁棒放进去数息便拿出来,居然能从表面刮下很薄很薄的金子!真的是金子!然后再放进去很快拿出来,还能附着上银子!最后慢慢反应,得到的才是铜!”

    这个发现,几乎直接让所有人都血冲脑壳,狂热得不行。

    本来是来开铜矿的,居然还有伴生金银!

    所有人中,唯有诸葛瑾对此毫不意外。

    德兴铜矿,本来就拥有后世全国15%的铜产储量,还有全国8%的银和12%的黄金储量。作为一座高品位的硫化铜黄铜矿,伴生金银是很正常的。

    而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