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重大情况通知!很重要!请各位读者赏脸进来一看!(2/3)

帝,对于汴京市民的私人财产,都有着某种特殊的关心。

    譬如他们会特别关心,官衙扩张,拆掉了百姓的房子怎么办?所以,一旦出现这种事情,都会下诏补偿。

    于是,史书上出现了奇怪的画面。

    民间的百姓,把房子修到了皇城根脚下!

    直接堵住了皇帝禁军巡逻的通道,甚至妨碍了皇帝出行。

    面对这种局面,皇帝怎么办?

    答案是:仁宗虽然命令拆毁皇城根下的民居,但依旧给钱补偿,而且很可能并没有强拆。

    类似情况,在元丰年间,重修皇城再次出现,这说明,这汴京城的百姓根本不怕皇帝——当然这里的百姓,不是一般人就是了。

    可这依然是叫人震惊的!

    其他朝代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在皇帝老子眼皮子下面搞违章的。

    此外,史书上记载了,每当早朝的时候,宣德门下,会出现一个早市。

    官员们可以在皇城门下,向小贩小商们购买早餐。

    早餐的样式极其丰富。

    福建人都可以在汴京吃到来自家乡的味道!

    事实是,直到徽宗那个大聪明上位前,汴京城的御街上,民营的各种小吃店和流动商贩,是数不胜数的。

    此外,每年,皇帝都会登上宣德门,与民同乐,会允许一部分百姓,和皇帝看同一场演出。

    同时,在北宋的所有城市,都已经不存在宵禁这种制度。

    夜市和瓦子里的娱乐,通宵达旦。

    汴京的马行街,甚至因为油灯很多,所以,夏季都没有蚊子!

    同时,苏颂等人的私人笔记里,都记载过,在汴京城中,已经出现了类似我们今天城市里,专门负责某一种行当的专营街道。

    既整条街道,都是从事一个生意!

    而当时的百姓,则可以依靠着这些生意或者手工业,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和体面。

    譬如苏颂的孙子苏象就回忆,祖父苏颂在汴京的时候,曾好奇的问所雇的婢女,你们家靠什么生活啊?

    答:捶石莲。

    苏颂顿时惊了,捶石莲?也能养活人吗?

    小婢告诉他,她家十口人都是做这个事情的,而且做这个事情可得温饱,此外,不止她一家如此,她家所住的整条巷子数十口人都是靠着捶石莲为生,这个婢女还带苏颂去看过小巷的捶石莲产业链——每到夏末,石莲盛产的时节,每天都有上百辆大车,载着从梁山泊采摘的石莲,来到彼处。

    捶出来的莲肉,当场就会被果子行的人收购走。

    一年,整个巷子里的人,只要忙上石莲季的那两个月,就能赚到足够大半年生活的钱。

    所以,百姓才余钱能去瓦子里娱乐。去夜市里消费。

    除了这些,最让我震撼的是,神宗时代,修汴京也好,修河道也罢。

    他都不白嫖啊!

    都是给钱,以雇佣的形式!

    所以,我就开始想,北宋有没有,既英明果断,又不怕事,同时还不喜欢微操的帝王?

    答案是有!

    只是死的太早了。

    宋哲宗!

    二十四岁不到,就英年早逝。

    虽然做了十五年的皇帝,真正亲政执政,也就是七年。

    但就是这七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容不迫的进攻、压迫。

    将西夏逼到灭国边缘,也让辽国人大呼危险。

    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北宋少有的,有着足够手腕和足够定力的君王,却在二十四岁不到就英年早逝。

    所以,我就想着,可不可以写一下他?

    最初我想写的是,一个哲宗时代的士人或者小军官。

    从元祐开始,左右横跳,慢慢爬上去,然后再……

    但后来一想,不现实,而且说实话,也很难动摇当时强大的士大夫集团——一个人,就算开挂,也无法对抗全世界!

    除非,这个人是皇帝!

    所以,我就转变了想法。

    最初想的是,穿越成驾崩的哲宗。

    后来否定了,然后我灵机一动,是不是可以反着来?

    所以,就有了这本书的创意。

    说了这么多,啰啰嗦嗦一大堆。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还是:请各位读者老爷务必赏脸追读啊。

    这个数据对这本书的未来,极其极其极其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