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五百八十六章 战争中的各方(3/4)

   这是逼着大白高国开战啊!

    梁太后吁出一口气勉强按捺住内心的愤怒,问道:“那南蛮可答允了,遣还我国逃人的要求?”

    田怀荣摇头:“臣在汴京,遇到的每一个南朝官员,都说:百姓因慕王化归义中国,何错之有?况圣朝乃礼仪之邦,仁义之国,岂有驱赶归义之人的事情?”

    “他们还说:西夏王当修德布仁,以宽厚爱民为本。”

    “若百姓安居乐业,国中太平,又岂有人民逃亡?”

    梁太后听着,紧紧握住了拳头。

    其实,她是现在西夏国内的对宋主和派。

    她的长兄梁乙甫则是主战派。

    倒不是她有多么爱好和平——实际上,这位年轻的太后,就是在军中成长起来的。

    她还懂兵法,知战事呢。

    她之所以主和,仅仅是因为她的儿子太小了。

    她不想给梁乙甫太多立功、树威的机会。

    是的,梁乙甫是她的亲哥哥。

    兄妹关系还很不错。

    可是,她也不是没有看过史书。

    哥哥终究只是哥哥,不可能和她一条心。

    一旦梁乙甫立下军功,赢得威望。

    而兀卒年纪又这么小。

    这兴庆府中,哪里还有她们母子的容身之地?

    即使梁乙甫篡国后,不会杀她。

    可一个前朝的太后,哪里还有什么权力?

    可现在,南朝的答复,却让她再难按捺了。

    欺人太甚了啊!

    南朝是真不怕,大白高国的铁骑,踏入其边城自取财帛?!

    梁太后越想越气,甚至生出,干脆大发诸部之兵,去和南朝拼一把的念头。

    田怀荣却是继续说道:“启禀娘娘,吕则官命臣现行快马回国,乃是有一个要事,必须上禀娘娘。”

    “说!”

    “臣等在南蛮京城,见到了辽使耶律琚……”

    “臣等发现,辽国使团,自耶律琚以下,皆与南朝君臣,往来甚密。”

    “辽人甚至可以公开自由出入都亭驿,而南蛮上下熟视无睹。”

    “辽使耶律琚等,更曾公开言:大宋天子与我朝皇太孙数互赠文章……还说,大辽皇太孙,以兄事大宋皇帝。”

    梁太后听着,怒火顿时消失的干干净净,理智重新上线。

    宋、辽联盟。

    是党项人的梦魇!

    连景宗(元昊)的时代,就对此极为恐惧,拼命避免。

    对党项来说,得罪南蛮,就必须结好北虏。

    而获罪北虏,则必须不惜代价与南蛮媾和。

    否则,南蛮从陕西来攻,北虏自贺兰山而来。

    大白高国亡矣!

    不过……

    “北朝如今正用兵高丽,他还有余力,干预我朝吗?”梁太后问着田怀荣,也是问着自己。

    党项人,自然不止只派一个使团出门打探风向。

    而是两个。

    一个去南蛮,一个去北虏。

    分别打探这两个大国的动向,以为自己的行动,做好情报准备。

    这是党项人的智慧。

    每当用兵,都是如此。

    景宗立国之战,就是这样的——先遣使入贡,探知南朝虚实,做好了一切准备。

    同时,也遣使去北虏,卑躬屈膝,求得了北虏的默许。

    这才有好水川、定川寨和三川口三大捷。

    田怀荣哪里能回答这个问题?

    只能低下头去,默不作声。

    梁太后也知道,这个问题田怀荣是回答不了的。

    于是,吩咐左右,道:“立刻遣人去黑山威福监军司,命监军处则,派人密切打探北朝西京大同府的虚实。”

    防人之心不可无!

    必须确定,北虏没有精锐在大同。

    否则,一旦大白高国精锐都在横山、天都山,北虏忽然从大同派出精锐骑兵,直插贺兰山。

    一旦突破贺兰山,兴庆府就暴露在其骑兵的马蹄面前了。

    ……

    一座座浮桥,出现在了大同江上。

    无数的辽国兵马,正通过浮桥,渡过大同江。

    远方的高丽西京平壤,已经被团团包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