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派人监视大庶长?」
听到儿子的话语,李斯放下手中简牍,皱眉询问。
李于面色一滞:「赵佗如今风头正盛,又与吾李氏有隙,我自是对他有些关注。还有那王绾,他素来与父亲不合,如今又和那群儒生四处活动,宣扬分封之事,我也对他多了些注意,所以才知道今天王绾请赵佗赴宴的事情。」
「勿要再让人去做这等事情,派人监视公卿庶长,一旦事发,你可知是何罪过?另外你一孺子岂能直呼大庶长和左丞相名讳!」
李斯瞪了儿子一眼,声音十分严厉。
李于讪讪道:「父亲说的是。不过明日便是大朝会,大庶长既然赞同左丞相的分封之政,说不定他们会向今上建言在天下行分封制度。分封者,我法家之敌也,父亲当要小心才是。」
李斯问道:「你怎么会认为大庶长赞同分封之策?」
「朝中除了王氏之外,就以大庶长功勋最大,如果今上在天下实行分封,大庶长定然能得裂土之荣,为一地封君。这么大的好处,他怎么会不同意呢?」
李于有些嫉妒的说着。
李斯微微摇头。
李于说的有道理,但他李斯根本不相信赵佗会同意王绾等人的分封提议。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议帝号之时,此子抛出「帝皇」之号,赢得皇帝大悦的场景。
皇帝的心。
赵佗难道不懂吗?
「你下去吧。」李斯挥了挥手。
「唯。」
李于失望的退下,他还满心欢喜,以为这个消息能得到父亲的嘉奖。
然而没走两步,李斯又开口将他叫住。
「我之前就告诉过你,如今我李氏正值大事之际,当谨言慎行才行,你行事冲动不顾大局,竟然胆大到派人监视公卿勋贵,如此表现,欲要害我李氏乎?今日开始,你在府中好生研习经典,将先贤之书好好通读,在我同意之前,不得出府门一步,听见没有!」
李斯厉声开口,吓得李于一个哆嗦,忙连连点头。
看着儿子消失的背影。
李斯的眼睛眯了起来。
「赵佗知今上之心,必定不会同意分封,如此倒是我的盟友了。吾当与他联手,先将王绾和那群儒生拿下才是。」
……
马车抵达自家府邸,赵佗脸色难看的从车上下来。
「王绾这老匹夫,竟然想把我拉下水,跟他们一起劝皇帝搞分封,这不是找死还拉我垫背吗?」
「整个秦国朝堂,所有人都能进言分封,只有我赵佗不行。如果我开这分封之口,不仅是站在皇帝的对面,而且我数年来辛苦征战才统一的天下,岂不又变回原本
的样子了,这几年的仗岂不是白打了,为此死掉的袍泽士卒也都白白牺牲了?」
赵佗很生气。
几年都没有骂人的他,今日忍不住在心中狠狠骂了王绾和那群儒生一顿。
骂归骂。
不过他心里也知道王绾所言的分封制,并非一无可取之处。
王绾和那群儒生所言的分封,并非是单纯像周朝一样,将天下疆土分给诸子和功臣。
而是原本被秦国消化的地方不变,依旧为朝廷直属的郡县。
只是将新征服的楚越燕齐等偏僻辽远之地分出去,各地因俗而治,各定相应的法律,以尽快的统治当地民众,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秦帝国的快速稳定。
也就是后世汉朝,曾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
以当今的生产力,交通条件等各种因素,这种制度确实对坐稳江山有一定的好处,秦若实行,说不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二世而亡的结局。
但到了后面呢?
赵佗的脑海里闪过「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等种种事件。
眼神再次变得坚定起来。
历史已经证明,郡国并行制到了后期同样是尾大不掉,不是个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别说,皇帝心里怎么想的,他赵佗可是一清二楚。
「明日就是天下大酺之后的大朝会,王绾等人很可能在明天的大朝会上提出分封之议。如果我没进他府中赴宴还好,但如今既然去了他府中一趟,就有了嫌疑。明天他只要向皇帝提议分封的事情,我就必须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才行。」
「态度要坚定,旗帜要鲜明!」
赵佗心中暗语。
又转头对随行的侍从道:「派人去请丽先生来我府中一趟,对了,还有涉中更也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