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找了个话题。
不光是为了寒暄。
也是要转移注意力,以缓解内心的些许紧张情绪……
“嗐……我们单位自打成立那会就是非军事机构,不用像别的兄弟部门一样再折腾二遍事。”
张维永解释道:
“再者说,现在是921工程最关键的节骨眼,业务稳定性是绝对的第一位,说啥也不可能对我们主管单位做大范围的组织架构调整……” “……”
本来是想着聊点别的话题放松一下,结果一来二去又绕回了载人航天工程上面。
反倒把郭林给整的更焦虑了。
而如此明显的情绪变化,自然逃不过张维永的眼睛,
“我说老郭。”
他故意在语气中加入了些许打趣的意味:
“经过你手的项目应该也不少了,今天这就是个平常的阵势,反应不用这么大吧?”
“那不一样……”
郭林说着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但一时间又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内心的感觉。
载人航天,毕竟不是一般的项目。
不能按照一般的级别来判断。
见状,旁边一直没说过话的林森明突然插了进来:
“老郭之前半辈子干的事都是琢磨怎么送人上西天,现在突然要把人安全地送上天……估计是心里有负担……”
一句话,让张维永差点没憋住。
当然,这也只是随口一说。
实际上,921工程中涉及到送人上天的部分,早在2001年初就已经完成了。
从神舟二号到神舟四号,都是完全具备载人能力的全状态验证飞船。
之所以重复三次测试,只是为了尽可能保证万无一失。
至于他们所负责的部分,跟送人上天也没什么关系。
倒不如说,只是和921工程相互借东风,实现资源的最大化运用而已。
不过,这突如其来的冷笑话,倒是让郭林的感觉好了不少。
也就在此时,三人来到了局长办公室外面。
门没有关,显然就是在等着他们。
直到走进去之后,郭林才注意到,除了办公桌后面的栾文杰本人以外,旁边沙发上还坐着另外一个人。
他很快认出,对方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和测控通信系统负责人,沈俊荣。
“坐吧。”
栾文杰放下手中的文件,朝着另一边的单排沙发示意了一下:
“我听张维永同志报告说,你们打算发射一个由四颗小卫星组成的卫星群,解决航天器和地面之间实时通信的问题?”
张维永和林森明二人本来就是航天局的工作人员,因此这个问题显然是主要面向郭林的。
“解决还谈不上……”
后者深吸一口气,回答道:
“但是,利用四颗有通信中继功能、工作在MEO轨道上的卫星组成一个无中心通信网络,确实可以有效扩充航天器与地面进行高通量数据传输的时间窗口。”
“举例来说,对于运行在典型近地轨道上的目标航天器,可以保证在至多50%的运行时间内,与地面维持往返时延350ms以下,可用容量不低于15Mbps的通信能力……”
“……”
实际上,这个中继卫星群在最初设计时的服务对象,是像海洋一号那样,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的侦察卫星。
但一步到位直接上实践系列的跨度确实有点太大,研制周期和投入成本也比较高。
于是,常浩南和张维永最终决定退而求其次,先发射四颗百公斤量级的小卫星,在技术层面验证可行性。
就这样,测试窗口恰好跟神舟五号对上了……
而另一边,沈俊荣在听到郭林针对性十足的例子之后,原本平静的脸上也不由得泛起些许波澜。
载人航天工程本身,已经有了一套包括境内外地面站和远洋测量船在内的测控通信体系,用于保障飞船关键阶段的运行状况处在地面掌握当中。
但一来,受到研发时的硬件条件限制,这套系统只是保障了最基本的功能,重点在于传输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
二来,地面测控站的覆盖范围实在有限,而且很不规律。
要想实现较长时段内的连续通信,就只有等飞船通过本土上空的那一段时间。
具体到神舟五号,大概是在轨时间的10%出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