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位极人臣(2/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看见了道,把道贯之以理,就是天地文明中的政治。人生于世必有‘欲’,有‘欲’是正常的。喜欢钱,喜欢美‘女’,喜欢过得舒服,都是道之德,没有什么**是不道德的。说有的想法不道德,是政治中失去了道理,强行改变人‘性’。
政权是阳,人心是‘阴’,‘阴’阳相合为合理,合理则德成。这就是政治中的一二三,凡事说服别人要说出个一二三来,不然信你才有鬼,是这个文明中的政治留给后人的记忆。
不合理,要么失文德要么失武德。文德是得内部人心,武德是对外御敌。
徐平通过找到禁军战斗力不行的原因而明德,明德则一切道理皆通,现在他就是天下第一大儒。在文化上,没有人能压倒他,这是他一道德的倚仗。
徐平前世一个传人说过,当你们要把孔子请回来,就说明事业失败了。可能就是他认识到了,**理论于中国人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这个误会帮助中国人民重新站了起来。这个理论可能并不能建立起一以贯之的政治道理,而中国人的文明基因里,每一个人都是合理党。政治没有道理,政权会非常难。
城中准备省试的举子中,有一个人叫王安石,徐平从来没有问过他的情况。他需要自己成长起来,向徐平证明他通了道理。那个时候徐平就可以从政治中隐身了,专心去舒舒服服地过自己的小日子。把这一套政治原理整理出来,王安石比徐平合适。
廷辨之后,晏殊请辞。赵祯再三挽留,晏殊终究是不敢居徐平之上,去意坚决。
徐平以兵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岐国公,拜首相。
晏殊以兵部尚书、监修国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次相。
章得象以吏部‘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三相。
三相之下,杜衍、陈执中、程琳三人为参知政事,一起组成宰执执政集团。
吕夷简知枢密院事,庞籍同知枢密院事,明镐、夏竦、丁度三人签署枢密院事。
依徐平建议,由参政程琳和签署明镐一起,着手对禁军进行改革。政权凝聚人心,一定要牢记,天下之人皆为己民,切不可在里面找自己人,不然就划出了外人。这是从唐朝用胡人为兵,留下来的血泪教训,外人怎么可能得民心呢?如何让他们感到是自己人?临之以义,一切示之以公,这就是公义。
徐平前世,一边讲为人民服务,一边强调政权是无产阶级当政的政权,就是在人民中找人民,自然也就划出了外人。资本家和富人觉得自己是外人,等到赚够了钱,就想着跑到另一国去,去找把他们当自己人的。
议会、君主立宪等等政治制度,是灭亡了罗马的蛮人,从罗马文明的垃圾堆里翻出来的文明碎片,用以推开了近代化的大‘门’。这是罗马的文明记忆,并不是世间当然之理。他们用这些文明碎片进行了思想启‘蒙’,推开了近代化的大‘门’,完成了工业化,打遍了全世界。
地球上不只存在一个罗马,等到大‘潮’退去,各个民族重新进行自己的思想启‘蒙’,政治还是要贯穿自己的道理。没有道理的政治,难以获得全民的认同。
徐平来到这个世界,用了十八年去了自己心中之鬼,用自己前世经验,巩固了那扇推开的近代化大‘门’。至廷辨,大宋的思想启‘蒙’已经完成,工业化就水到渠成。
大汉在政治道理中,用昭昭天命,解万民对政治的‘惑’。以一种半宗教的办法,完成了天下一心。这就是汉文化,文化就是以文教化。当天命不再被天下之人相信,韩愈和柳宗元寻求把这个一以贯之的政治道理,用人心来代替昭昭天命。只是在完成的过程中,有人还是不能从那个借来的昭昭天命中出来,在人心中寻天理。外敌入侵,思想启‘蒙’的过程被打断,天理被后来的政权捏到了汉的昭昭天命中,成了思想解放的桎梏。
想通了政治的道理,脱下公服,徐平一身轻松。
他现在可以完全放下心理包袱,坐在‘门’前的火炉边,抱着书郎,给他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书郎嘟起小嘴巴:“阿爹,什么是志于学?孔子十五才读书,你现在就教我念书!”
“孩子,古时之学为大学,非今日之读书念字这类小学。孔子之学,是学为政,学做人,可不是学识字。孔子十五有志于此,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你阿爹当年也是差不多一样的年纪,立志去考进士,通道理,做官治天下。十八年,阿爹做到了人臣之极,天下莫不心服。你说,学这个厉害不厉害?阿爹传给你们金山银山,也是守不住的。你吃的穿的用的比别人好,凭什么?人家心里不服了。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富不过三代的。等到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