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第六六四章 榆溪之战(中)(2/3)

’的青烟,飞过榆溪河对岸的明军头顶,往远处落下。

  “轰隆隆――”

  沉闷的爆炸声传来,但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

  一轮跑放完,沈溪没有马上下令开炮,等对面的旗语。

  若这一炮落点不错,那刘大夏肯定还会下令开炮。

  ……

  ……

  榆溪河北岸战事已经进入白热化。

  随着大明军队从方圆阵改成衡轭阵,士兵们不太适应这种兵力较为分散的扁平阵型,被鞑靼人接连冲锋几次,阵型再次向河岸挤压,沿途留下一地的尸体。

  此时就连刘大夏的帅旗距离‘交’锋的第一线只有一百五十余步。

  “轰轰――”

  南岸突然传来几声轰鸣,但在这种喊杀声震天的战场中间,声音并不明显。

  “轰隆隆――”

  随着炮弹落地,前方传来剧烈的爆炸声,一阵硝烟弥漫,鞑靼人的骑兵队伍发生一阵‘混’‘乱’……当然这‘混’‘乱’并不是在‘交’锋的第一线,而是在后方,所以前面的鞑靼人依然在进攻,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心生疑‘惑’。

  “怎么回事?”

  一名大明边军的盾牌兵一边发问一边把手上的盾牌举起来,阻挡从前方‘射’来的密集箭矢。而在盾牌中间,列于第二排的长枪兵举着一丈三尺的长枪,使劲向冲过来的鞑靼骑兵捅了过去,把那个正回头观望的鞑靼骑兵给挑下马来,随后其他几个方向各伸出一支枪尖,将那鞑靼骑兵捅死。

  刚立了功的长枪兵舒了口气,站定后望了一眼,用一口川音说道:“好像是这些龟儿子的后营,莫非是我朝援军到来?”

  既然能让鞑靼人身后出现‘混’‘乱’,那非是有援军不可。

  眼下所部已经没有退路,守在河边无异于等死,若是大明援军从敌人后背攻来,那就不仅不用死,而是要反败为胜。

  此时又是几个鞑子重骑兵挥舞马刀冲了过来。

  “顶住!”

  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士兵们被‘激’发出强烈的求生*。

  刘大夏这阵势有个好处,就是最大程度杜绝了士兵的撤退,背水一战的‘精’髓就在于此,身后就是冰冷的河流,面前是敌军,不成功便成仁。

  “杀啊!”

  大明官兵继续与鞑靼人展开厮杀。

  此时刘大夏在马上也感觉到刚才那一轮火炮覆盖的威力,面前的压力骤降许多。

  “大人,只‘射’了一轮炮,似乎无以为继。”探马刚刚因为南岸的大明援军放炮而欢欣鼓舞,却因没有后续炮火跟上疑神疑鬼,惶恐不安。

  “下令,继续挥动小旗,不要停!”

  因为前面的官兵被鞑靼人的骑兵‘逼’迫得太厉害,面向北边的长蛇阵再次向南移动了十几步,刘大夏直接从马上被挤了下来……他到底不是壮年,双‘腿’不那么强而有力,六十多岁的人了,能骑上马上都不容易,夹住马腹谈何容易?

  “大人?”几名‘侍’卫连忙冲上前把刘大夏扶起来,刘大夏还想继续骑上马,却因为人群过度拥堵,已经没法爬上去了。

  “轰轰――”

  预期中的第二轮炮击如期而至。

  从第二轮‘射’击开始,中间基本没有太多停滞,一轮炮接着一轮,连续六轮后,才暂时停了下来。

  而到了这个时候,榆溪河北岸大多数大明官兵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对面鞑子的攻势已经一再减弱。

  佛郎机炮属于“秘密武器”。

  因为从未上过战场,很多边军将士只是道听途说,越往西部边境听说的越少,而且见惯了不靠谱的土炮、****,官兵们对于弓弩和手里的长枪、盾牌更加信任,根本就不相信有那么神奇的火炮,只当作笑话听。

  虽然敌人后阵爆炸声不绝于耳,但士兵们都当这是大明援军到来,动用了什么神秘武器所致。

  六轮火炮下来,鞑靼人的攻势已经从原来的前仆后继连绵不绝,出现了断层。

  连无所畏惧的鞑靼人,也在遭遇连续神秘炮火的打击下,因为伤亡惨重而选择了撤退。

  “援兵来啦,冲,跟这些龟儿子拼了!”

  大明官兵一看鞑靼人撤退,士气爆棚,呐喊着冲了上去。

  那些把总和旗官赶紧提醒自己队列里的官兵:“穷寇莫追,防止有诈!”

  果然,第一批追上去的官兵中了埋伏,被鞑靼骑兵半道折返掩杀,这个时候鞑靼人的骑兵在远处停了下来,准备组织新的攻势。

  就在此时,火炮轰鸣声再次响起。

  这次只放了三轮就停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