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教的。”
“你爹什么时候教的?”姜氏听到这句话,比郑奶奶更加惊讶。
“爹教阿蘅认字,阿蘅看家里的书,是书上说的。”王蘅君回答道。这是她早就想好的理由。托王家祖先曾经封过关内侯的福,这个家中还颇有一些藏书。这一个月里,王奉光偶尔出现,她就缠着王奉光教她识字,然后还经常拿着家里那些竹简古书出来看,以此掩饰自己的早慧。
果然,并不识字的姜氏毫不怀疑,她带着一种愚夫愚妇对知识的莫名崇敬,轻易地接受了王蘅君的解释。祖宗留下的珍贵书籍是无所不能的,上面记载一些急救知识,并被自己女儿学到,是十分正常的。而那位郑奶奶同样没有丝毫怀疑,与姜氏对答间,只一味夸赞王蘅君聪明伶俐。
郑奶奶正与姜氏聊得欢快,却见得自家门口停下了一辆马车,从车上下来的正是自己的女儿,郑衍。
“阿衍,你怎么回来了?”郑奶奶在王家的院子里对女儿喊道。
郑衍忙冲进王家院子,扶住母亲,念叨道:“娘,你身子怎么样?女儿给你把把脉。”
“我已经没事了。阿衍,谁叫你来的啊?”郑奶奶嘴上虽然这么说,却仍然乖乖把手伸出来,递给女儿把脉,显然很是享受女儿的孝心。
王蘅君本蹲在一旁拔草,看到郑奶奶传说中嫁得极好的女儿回家,便转头多看了两眼。这个郑衍二十多的样子,容貌姣好,长发披肩,手腕上闪耀着光芒的玉石镯子正在发光发亮,嚣张跋扈地散发着富贵气息。看看郑衍,再看看自己那与郑衍差不多同岁的娘亲姜氏,王蘅君只能叹一句,同人不同命。
那边郑氏母女叙完话,郑衍想是了解了情况,便款款走到姜氏跟前,身子一曲,行了个大礼,说道:“多谢王家姐姐了。”
“不用多礼,不用多礼。”姜氏顿时连手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想扶郑衍起身,却又觉得自己这粗手粗脚的,简直脏了人家的华裳。
郑衍自顾自起身,对着随行的家丁,喝道:“来啊,把我带来的礼物送给王家姐姐。”
王蘅君这时可就两眼发光了,她流口水地看着家丁们从马车上搬下来的,米、麦、腊肉、布帛…这些东西在过了一个月温饱线以下日子的王蘅君眼中,可比郑衍身上那饥不能食寒不能衣的珠宝玉石可爱得多了。
郑奶奶也没料到女儿一出手竟如此大方,村野老妇也不觉有些心疼了。王蘅君注意到她扯了扯女儿的衣裳,低声道:“阿衍,这也太多了点吧?”
“娘,远亲不如近邻。你这次遇险啊,多亏得王家姐姐机灵,往后你还要靠她多照顾呢。再说,这些都不算什么。”郑衍面带得色地说道,“显夫人如今扶了正,正是心情大好的时候,给女儿的赏赐也比过去多了许多。这点东西,女儿还送得起。”
“什么?真的扶正了?”郑奶奶惊诧之余,不禁起了疑窦,问道:“那大姬就没说什么吗?”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出嫁的人,哪里还管得着家里的事。”郑衍哼了一声,说道,“她又没个嫡亲兄弟。府里的小公子是显夫人所生。将军他就是为小公子着想,也得把显夫人给扶正了啊。”
“唉。显夫人是个有福之人啊。”郑奶奶感慨道。
姜氏在旁边听了她母女的对话,羡慕道:“显夫人有福气,郑家妹妹也有福气。”
郑衍听了她朴实的话语,便走到她身侧,说道:“王家姐姐也有福气。娘和我说了,小阿蘅聪明着呢。”她说罢,低下头去看身高只到自己膝盖的王蘅君,逗她道:“小阿蘅,多谢你救了我娘啊!”
“衍姨不用客气。”王蘅君笑眯眯地回道。她又瞟了一眼堆积成小山的谢礼,下定决心,要好好巴结眼前的郑衍,加倍照顾郑奶奶。
“唉。聪明又有什么用呢。”姜氏看看郑衍保养得宜的手,再看看自己一双粗手,心中一酸,不觉落泪,说道,“摊上个不顾家的爹,也只有忍饥挨饿的份了。我肚子里又有了一个,若是生下来,简直不知道怎么养活。”
郑衍穿梭于许多富贵人家的后院,素来是个会说话的,她立刻安慰道:“姐姐莫哭啊,俗话说,船到桥头自然直,一定会有办法的。”
郑奶奶与王家比邻多年,也是知道情况了,便对女儿说道:“阿衍,你王家姐姐也是可怜。他们一家四口已是困顿,肚子里的孩子若是再生出来,怕是更难。你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帮她?权当是还她这次救我的情。那些个夫人们府上看是不是缺个洗衣烧饭的。阿蘅她娘能吃苦。”
姜氏听了郑奶奶的话,心中也燃起了一丝希望,立刻就给郑衍跪下,说道:“求妹妹救命!”
郑衍为难地看着姜氏,她是了解那些富贵人家的,奴婢她们最喜欢的是家生奴婢,忠心可靠,生死全与主人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