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389.毛衣骑射(万字,算武庚?)(6/7)

着花纹,用着华美的布料、丝织。

    可他依然能回忆起,年幼时穿着织皮跨上矮脚小马,学习骑射开弓的日子,回忆起寒冬中羊裘冬衣的温暖。

    到了今日,这些异族侯爷们才发现,纣王不是为了收服北狄,而将他们纳入朝歌之中。

    固然,让他们远离部族居于朝歌是有一定的防范之心在其中,可也是真心相待。

    如今甚至不惜冒着大不逆,违背礼制,也要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提倡蛮夷之服。

    这还不够吗?

    兴许他们的内心对瞎认祖宗被迫归中原还有一定的羞耻之心,但他们却没有一丝丝后悔。

    除了纣王,还有谁会将他们一视同仁,说当做商人对待,就当做商人对待,甚至认可他们的服饰呢?

    子受看着痛哭流涕的异族侯爷们,脸抽了抽,别的不会,感情倒是挺丰富,他完全没有料到这群人的反应会这么激烈。

    好在很快,贵族老爷就来给他解围了。

    “陛下此举,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陛下身为一国之君,为何要学那蛮夷不尊礼数?”

    通俗点说,就是卿本佳人奈何从贼。

    以中原为正统是政治正确,这是一个制高点,谁都不会傻到弃大从小,即使没有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这一概念也是中原人在心里默认的底层逻辑。

    王是用来尊的,夷是用来攘的,中原国家的老大是最大的,地方蛮夷就是土鳖,所以万万不能成为蛮夷。

    子受嗤之以鼻,这搞地域歧视?不说别的,就百越那块儿,南方人不是人?

    这也没办法,这时候人们就这样,楚国先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一样我蛮夷也了。

    “时至今日,已有新法、新书、新字,万事皆新,唯有商礼依旧法古。”

    “礼不可变....”

    “商礼不同于夏礼,今日之商礼又不同六百年前之商礼,数百年来皆有损益,岂有一味遵循之理?”

    群臣对穿蛮夷之服的事情,还持着模棱两可的态度,大多都选择观望,以观今日之后效,但对这句话,却是有些认可。

    今时不同往日,李靖变法的核心观念,就是古今不同,礼法礼法,法变了,礼是不是也该变变?

    伯夷若有所思,他这个礼部尚书基本是六部主官里最闲的一个,说是司掌礼乐、外交,实际上没什么事。

    大商四面皆敌根本没有外交可言,也就张友仁去西岐带奴隶需要帮衬一把,派了点人手。

    就剩礼乐部分,偏偏纣王简祭祀,不喜欢太隆重,人牲人祀也废了,平日里就剩下编编曲看看戏本。

    根据时局重新制礼,倒确实是个妙事。

    子受不待贵族老头回应,便召来负责马场的晁田,询问道:“晁田,这马场有马匹几何?”

    晁田豪气顿生,他吃睡都在马场里,别的不敢说,单说这养马,已经不比北狄西戎要差多少,而且这里的马,都是通过精于赌马的人士所选出的良马:“回禀陛下,总共近一万匹。”

    其实数目有些少了,当初从土方那儿抢来的马都不止这个数。

    但朝歌近郊不适合养马,一万匹已经是极限,其他马匹都运到了北方饲养,倒是西岐地理位置不错,临近就有一个关山马场,饲养了大量良马,因而西岐和西戎、羌人一样,在骑兵方面颇有些得意之处。

    “嗯....”子受举目眺望:“朕为何要养马?养那么多马匹,到底图什么?”

    “朝歌并非养马地,如今国库空虚,理应减少马场开垦田地,或是贩卖马匹换取钱财,这样国库也就充实了。”

    这也非是胡说,早前国库空虚,就有人上谏说要这么干,但被子受否决了,好不容易等来个国库空虚,我怎么能让你充盈起来?

    此话一出,群臣面露大变,纣王说漏嘴了!

    百姓也议论纷纷,国库空虚?

    朝廷没钱的事儿,可不能被百姓知道啊!

    子受倒是丝毫不在意,继续说道:“朕之大商,乃万乘之国,若没有几万匹马养着,何来万乘之国?若商人不会骑马,又何来万乘之国?传朕旨意,马场开放一日,上至朝官下至百姓,凡是能降服马匹,并骑在马上者,赏百金。”

    此诏一出,百姓沸腾。

    子受心满意足,在毛衣骑射上添了最后一把火,让百姓们实地感觉到长袖长衣的不便,才能更方便的改革服饰。

    整出奇装异服之后,总得有人穿,到时候怕是谁都圆不回来。

    太颠从出宫就想了一路,到了现在,终于明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