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第236章财富暴涨(2/4)

分出了这一万人后,陆渊手中的长沙国原部众,也就只剩下不足两万人。其它还有近万义军,三万余民勇,共计七万人。

    做完这些调动之后。

    临出发前,他又下令,让周青为临时的西川总管,领着一万兵马,暂时负责西川郡的治安与稳定,同时调集粮草,支援汉中郡前线。

    除此之外,他还让周青在西川郡各地,负责变卖当地官府掌握的、还有一路上清查周人、羌人缴获的田地产业,把李雄还有周人多年来收刮囤积的财货,通通输往长沙。

    同时着手迁移那些投军民勇的户口,把他们迁回洞庭郡安置。

    这么多年下来,虽然西蜀国久经战乱,地方百姓乃至乡绅,都极度疲惫贫穷。

    但作为统治者的羌人和周人,甚至地方官府,却在这一连串的清算抢掠之中,变得盆满钵满,腰缠万贯。

    此前在攻克西川郡治锦官城时,陆渊便从城中府库还有王宫的内库之中,直接搜刮出了价值两千余万两的金银珠宝、各类财货。

    而根据那些看管库藏的官员所说,当初这两个府库之中,原本囤积的财货要更多的,足足是现在的三四倍。

    可蜀国连年用兵,地方又破败穷敝,为了养军,不得不出钱从周国、还有西南诸夷国那边,购买军械和粮食,为此花了好大一笔钱。

    等周军到来之后,还需给他们发放犒赏,供给钱粮,这又是一大笔支出。

    如此数番下来,城中府库才只剩下了这么些钱。

    陆渊当时听完,都不由暗暗咋舌,差点都有些心动,想要学李雄了。

    不过想想对方所做,乃是一次性掏空西川的家底,以如今整个西川郡凋敝的现状,换来如此财富。

    而自己的长沙国洞庭郡,如今虽然也刚经战乱,但随着地方生产逐步恢复,各级官员渐渐补充,已然开始稳定的给自己提供充足赋税。

    如今不算天门府,南部一郡九府之地,陆渊每年都可从地方收取五百余万两的赋税。而且随着地方生产的逐步恢复,这些碎银的数额还会逐年增加。

    按照孙思文与崔长青的估计,等洞庭郡恢复到战乱前的巅峰时候,那么一年税银可达到八百余万两。

    如此财富,休养个十年,便相当于李雄抄掠整个西川的所得了。

    而对方抄掠之后,西川郡破败,几十上百年都恢复不了元气,一次性就被干废了。

    可洞庭郡细水长流,时间越久,经营的就能越好,能提供的钱粮就越多。

    两者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因此陆渊也只是心动了一下,便将这种念头抛弃,然后就开始愉快的接收李雄的遗产了。

    除却现银之外,李雄还有其它大量的财产,价值甚至十倍余现银。

    毕竟当初这位西蜀皇帝,可是直接屠了整个西川武林,连带着扫灭了地方一大批土豪士绅的。

    可以说是直接将西川郡的统治●阶级,都给抄了个底朝天。

    如此获得的财富,自然惊人无比。

    哪怕现银,都有六七千万两之巨了。如果算上其他不好变卖的古董字画、商铺田地等等产业,那么收获更是可达数亿两之巨。

    这么一笔惊人的财富,自然极为诱人。

    此时陆渊正在从汉中郡大量移民,预计要迁移百万以上人口,相当于他长沙国如今实质统治人口的过半,甚至大半了。

    如此大规模的移民,途中花费的钱粮,移民到来之后,给他们重新分配土地、发放种子农具、安置宅屋,帮他们恢复生产,都是一个最少要持续一两年的功夫。

    这一桩桩一项项,花出去的银子就如同洪水,根本止不住。

    以陆渊先前接收流民时,所付出的开支来看,接收百万流民,少说也需一千余万两银子的花销。

    而他这是移民,还要负责那些民众一路上的开支。

    从汉中郡到洞庭郡,途中千余里路,甚至到洞庭郡南部,路途更是多达两千里。

    这么长的距离,光是路上吃喝,就是大笔开支。

    保守估计,等移民工作完成,开支甚至能达到两千万两之巨。

    这么大一笔钱,以陆渊如今的财政,倒也并不是无法拿出来。

    毕竟他账上就有近两千万两银子的存款,每年财政收入也有五百余万两。

    这些全都拿出来,勉强也能填掉这个坑。

    可问题是,填了移民的坑后,陆渊养军的钱,可就没了。

    他养十万大军,一年光是军饷,就要六百万两银子。算上其它额外开支,更是七八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