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二百一十九章 坏了,我人设崩了(3/5)

 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一路入了皇宫,赵祯在西华门内等着。

    远远的见到,赵祯就直接走出了宫门,少见地来到城外,主动到了近前忍不住呼喊道:“大汉龙。”

    他差点喊出大孙。

    要知道现在除了吕夷简他们外,周围还有很多禁军士兵,要是被他们听见赵骏和赵祯的真实关系,恐怕一下子就能点燃汴梁舆论。

    “陛下!”

    赵骏走上前,拱了拱手,然后有些疑惑地看着眼前的人。

    这TM是赵祯?

    就看到赵祯面黄肌瘦,双眼无神,黑眼圈严重,整个人憔悴了许多。

    跟当初离开汴梁之前,判若两人。

    “汉龙。”

    赵祯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上下打量,然后叹道:“你瘦了,头发也白了这两年你都遭受了什么苦?”

    “跟官家忧国忧民比起来,我还是差得远。官家这两年,也”

    赵骏欲言又止。

    要不是他知道这年头似乎只有五石散,没有鸦片,他甚至都怀疑自己不在的日子里,赵祯天天抽大烟去了。

    “最近这半年来,官家确实每日忧愁。”

    晏殊说道:“清早起来上朝议,白日从早上到黄昏,都要在崇政殿处理政务,时常茶饭不思,日渐消瘦啊。”

    赵骏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道:“官家终于意识到,大宋再这样下去,就要灭国了,这是好事啊。”

    “额”

    赵祯心虚地点点头,随后说道:“先回宫再说吧。”

    众人便进了皇宫。

    一路说说笑笑,回到了崇政殿中。

    赵骏进入屋内,看了眼笔记本,正闭合着放在赵祯的书桌上。

    大家各自坐下。

    赵祯坐在桌案后,手不自觉摸向了鼠标,又很快意识到什么缩了回来,这才侧头问道:“此番大孙去了地方近三年,有什么收获吗?”

    “收获很大啊。”

    赵骏感叹道:“以前只觉得大宋百姓苦,可光看史书,其实很难共情他们到底有多苦。但现在踏踏实实地在地方走了那么久,看了太多事情,才明白他们的处境有多艰难。”

    他说着环顾四周,认认真真地说道:“后世咱们新时代也不富裕,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毕竟有那么多人口,不可能人人都条件好,百姓生活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至少已经很难再饿死人,而现在.”

    现在的大宋百姓,至少四五成以上,都游走在饿死的边缘。一旦出现灾荒,那是不知道多少人倒下。小农经济顽强而又脆弱,顽强的是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延续,脆弱的是,稍微一碰,就是濒临灭亡。

    众人又何尝不知道这些,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凝重的表情。

    吕夷简更是沉声说道:“正如汉龙所言,大宋生产力不足,地方上问题多多,钱粮缺乏,终究是不能保证人人都安居乐业,生活安康。”

    “也不是不能保证,就是条件太苛刻了。”

    “什么条件?”

    “很简单。”

    赵骏面无表情地道:“打土豪分田地,彻底完成一次大洗牌,把地主的田分给百姓,一切就能回到正轨。”

    “额”

    众人互相对视,就连赵祯的脸上都面露难色。

    这件事情其实他们以前也听赵骏在提及伟人的时候说过,或者说即便是不提土地改革,他们也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

    西汉末年大臣师丹,早就意识到土地兼并的严重性,提出“限田限奴”“分发土地”“抑制兼并”等等。

    但在权贵以及利益集团的反对下不了了之。

    现在大宋的利益集团同样庞大,特别是地主阶级,要真那么干,恐怕顷刻间全国满地狼烟,各路地主纷纷造反起义,大宋内部立即濒临崩溃了。

    所以这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确实太苛刻了。”

    赵祯咳嗽了一声,随后说道:“除了这个办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只能一步步来了,等以后完成工业化,土地兼并的事情,其实就顺理成章地能解决,不过现在的话,暂时只能缝缝补补,在有限的条件下,缓和内部日益尖锐的矛盾。”

    赵骏叹息道。

    其实他也知道不可能土改。

    不过没关系。

    在生产力上,可以通过工业化来解决。

    大宋的船队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