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三百七十一章 辽宋决战,辽皇吐血(3/4)

辽军这些天来袭扰宋营,虽然规模很大,出动的兵力多达五六万以上。但实际上兵力都分散在幽燕大地上交战了,真正交手的时候,都是几百人乃至几十人袭扰宋军各处营垒。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夜晚袭击拥有大量火器,且外围还都有大量陷马坑、壕沟的宋军,其实作战难度不比白天小多少,甚至可能溃败的概率比白天还要大。

    所以听到张俭的话,耶律宗真也是一时沉默。

    他又何尝不明白,真就继续这么分兵骚扰下去,以范仲淹的防守能力,又怎么可能给他们机会?

    除非范仲淹被换..

    耶律宗真忽然扭过头四下扫视道:“朕听说宋国皇帝向来惊惧外臣领兵,若是我们散布谣言,说范仲淹会造反,逼他被调走,此计可成否?”

    只要范仲淹被撤换下去,那么说不好新上来的将领就不会采取这样的乌龟战术了。

    只要宋军不再这么夸张地一路修筑营寨,一路挖建壕沟,即便是夜晚的时候,辽军也可以一路突杀进宋军营寨,就像曹操夜晚奇袭乌巢一样。

    “此计,或许可以一试,但老臣以为,可能性不大。”

    张俭摇摇头。

    “为何?”

    耶律宗真问道。

    “因为臣以为,范仲淹身后有人在支持。”

    “谁?大宋皇帝?”

    “不是。”

    张俭目光幽幽地看向殿外道:“怕是那位政制院知院。”

    耶律宗真一时沉默。

    这件事情其实他跟李元昊也是事后才想明白。

    毕竟他们作为敌国君主,肯定会关注宋国政坛的情况,以此了解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然而赵骏上位没多久就游历全国去了,国家政务基本上都是吕夷简和王曾在操持。

    之后宋夏战争、宋辽战争相继开打,范仲淹如一颗闪亮的新星一样扶摇直上,璀璨得让人移不开目光。

    等战争结束,范仲淹又接手了庆历新政,俨然是改革派的首领,赵骏却躲去了幕后。

    再加上赵祯这些年纯粹搞科研去了,搞出了很多新发明,在民间的声望和名气上,赵祯和范仲淹显然要比赵骏出名得多。

    所以赵骏除了在政制院内部地位最高以外,在外面其实要被赵祯跟范仲淹遮掩了许多。

    若不是他杀伐果断,在处理黑恶势力、贪官污吏、将门勋贵、地主豪绅上大动干戈,杀得人头滚滚,恐怕他世人或许也就知道有人当了知院,却不知道是谁了。

    唯有耶律宗真和李元昊最近几年才发现了端倪,才明白赵祯和范仲淹乃至政制院诸多宰相的变化,都是有一个人身居幕后,充当黑手所为。

    若是赵骏全力支持范仲淹,以政制院如今说一不二的政治纲领,以及现在还从未出现赵祯反对政制院政策的情况出现,兴许即便他们用反间计让赵祯起疑,只要政制院坚持,赵祯也不一定把范仲淹换下来。

    “不管怎么样,都要试一试吧。”

    耶律宗真长叹一口气道:“先帝把江山交到朕手里的时候,那时的大辽何其强盛?宋人安敢撩拨我大辽虎须?短短数十年时间,大辽虽未衰败,国势却翻天覆地,让朕还有何面目去见先帝?”

    说着他摇摇头,闭上了眼睛道:“反正朕是不会主动要求和谈,到时候谁知道宋人又会提出什么苛刻的条件?当年就被他们割走了关北十县,现在说不好就可能是析津或者大同。燕云十六州乃是祖宗奋力得来,朕决不能再被人夺走疆土!”

    “唉”

    张俭亦是微微叹气,他又何尝不知道眼下辽国的处境艰难?

    真与大宋血战到底,胜算十分渺茫。

    但耶律宗真也说得没错。

    以前的辽国就像是一条野狼,在不断蚕食大宋的领土。

    可有一天忽然发生了改变,大宋从原来的羊羔变成了猛虎,反而开始侵吞辽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大辽后退一步,那就是步步后退。

    先是涿州被夺走,接着被迫开放边境。如今再想和谈,怕是只有幽州或者云州甚至整个燕云之地才能满足大宋的胃口了。

    不要说什么明明是辽国先发起战争。

    本身两国之间就已经存在了生存问题,有这一战是迟早的事情。

    何况辽国并未主动进攻宋国,而是进攻宋国的盟友,被宋国找到借口攻打过来。

    因此不管他们是不是主动进攻,人家只要想打他们,就总会找到理由。

    所以留给耶律宗真的其实就两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