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

第四百九十章 得胜回朝(2/3)

刘衍一路刀光血影走出来的心腹,众人并没有太多的反应,只是齐刷刷的起身领命。

    刘衍率军在延庆州内休整了两天,期间沈拓也率领新军中营抵达了延庆州汇合。

    到了第三天早上,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延庆州南下,经居庸关进入京师以北,然后从昌平州南下,抵达了北京城北面的德胜门外。

    此时,三十六万多清军一战败溃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京城,城中百万百姓欢声雷动,朝中大臣弹冠相庆,崇祯帝闻讯更是喜极而泣,如此巨大的胜利,让崇祯帝高兴得几乎昏厥,吓得王承恩急忙召见了太医。

    乾清宫内,满朝文武齐聚一堂,崇祯帝满面春光的看着众人,如今国事跌宕起伏,数日之前大明还面临亡国之危,今日就在庆祝大捷之事,当真是世事无常。

    “数十万清军都被击败了,李自成的区区贼寇大军,难道还能成事?”

    此刻崇祯帝满心欢喜,对群臣说道:“定虏伯大战得胜,朕心甚慰,如今山东十余万将士已经凯旋回京,朝廷有个什么章程,众爱卿今日便要商议出来。”

    随后崇祯帝看向户部尚书李待问,说道:“朕不管户部如何筹措,此番也要拿出足够的钱粮犒劳大军将士,抚

    恤伤亡将士,不得有误!”

    李待问说道:“启禀陛下,户部现在的确有一批钱粮,虽然不多,但是犒劳大军、抚恤伤亡还是可以的。”

    “哦?”

    崇祯帝问道:“户部有钱了?”

    李待问说道:“这批钱粮原本是要运往山西,供应洪阁老所部的,但是眼下洪阁老大军被流贼围困的忻州,钱粮无法运过去,就先应急拨给定虏伯好了。”

    崇祯帝心中不悦,这不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吗?不过眼下朝廷拿不出足够的钱粮,也只能如此了。

    “好,尽快将钱粮拨付下去。”

    “臣领旨。”

    “那定虏伯以及大军有功将士的封赏事,如何办理?”

    这时兵部尚书陈新甲说道:“陛下,臣提议:为定虏伯封左柱国(武勋正一品)、特进荣禄大夫(武散阶正一品),另外进封定虏伯为鲁国公!”

    “新军、驻防军各营参将封总兵官,都指挥使封副总兵,其余各级将领按功劳具有封赏。”

    陈新甲说完之后,朝野哗然。

    左都御史刘宗周率先站出来反对,认为刘衍即便大功在手,如此封赏也太过了。

    刘宗周字起东,别号念台,又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曾因上疏弹劾魏忠贤而被停俸半年并削籍为民。

    崇祯元年,朝廷启用刘宗周为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十四年为吏部侍郎,不久升任左都御史。

    历史上的刘宗周虽然才能有限,也没有太大的历史功绩

    ,但是当满清入关后,满清贝勒博洛以礼来聘,刘宗周\"书不启封\",绝食二十三天,自杀明志。

    这样的操守还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此人比较执拗,也附和东林党人一贯的做派,自己认定的道理便是利国利民的,却不管实际上是否可行,是否真的对天下有利。

    此时刘宗周站出来反对之后,一众御史言官,以及各部清流们都纷纷站了出来,认为刘衍乃是卫所总旗官出身,如今已经身居山东总督,封了伯爵,还有什么可期盼的,竟然还要封武勋、国公?大明朝还从未有以总旗官出身封国公的存在!

    看着乱哄哄站出来反对的众人,陈新甲只觉得一口老血差点吐出来,直接就吼道:“你们忘记当初德胜门外的事端了吗?竟然又在这里祸乱国事!”

    这一吼不要紧,那些清流官吏顿时炸了窝,纷纷指责刘衍欺君罔上,应立即派锦衣卫捉拿进京议罪,等等。

    此时崇祯帝也彻底傻了眼,好端端的商议论功行赏之事,怎么转眼间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够了!”

    崇祯帝怒吼一声,朝堂上的争吵声小了许多,随后崇祯帝终于果断了一回,大声说道:“兵部尚书陈新甲所议,朕以为甚妥,内阁立即找准执行!”

    陈新甲当即激动得差点哭出来,大声说道:“陛下英明!”

    可是礼部尚书李日轩这时又站出来,说道:“陛下,即便要封赏定虏伯等有功将士

    ,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京城乃是大明首善之区,山东兵即便军纪再严明,也不可放其入城,以免惊扰了城中百姓!”

    陈新甲怒声说道:“大军将士浴血奋战,这才击溃了几十万清军,保住了京畿之地,凭什么不让大军将士入城!”

    李日轩正义凛然的说道:“陛下,如果那些兵丁进城之后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