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客户李云龙

20 开火!(2/3)


    上午十点多。

    “旅长。”

    一个通讯兵快飞快的跑向旅部,差点一个踉跄之后,一个飞身钻进了作战会议室:

    “辽县县大队最新情报。”

    “昨天晚上八点,有大约两百个鬼子进入了辽县。”

    “晚上八点?!”

    “两百个鬼子?!”

    旅长听到消息,面色一变,随后跑到地图前,盯着那一张偌大的辽县、榆县、武乡县三县地图,眉头逐渐皱起。

    两百个鬼子,又是在晚上八点抵达,基本上可以肯定,就是增援辽县的河津中队。

    那么接下来,

    河津中队是去榆县的山岛联队联队部驻地,还是直接去下庄,协助巡逻即将通车的下庄至上村公路,并开始修建上村据点?

    一般而言,这种长期增援的非直接下辖的部队,会先去上级驻地报道,沟通解决一些指挥上的问题,然后才去前线据点驻扎。

    或者,交换驻扎。

    河津中队和山岛联队的某个中队交换,然后由山岛联队直辖的步兵中队前往下庄,协助上村据点修建,并据点驻扎。

    不过河津中队是一个单独执行任务的加强中队,这种可能性很低。

    但鬼子囚笼计划正在加速推进,旅长也不敢保证,河津中队会不会直接前往下庄,指挥问题下放一边,后面再慢慢沟通。

    毕竟,河津中队只是驻扎一个据点,并不是联合扫荡作战。

    如果是前者,河津中队将向西,经过公路抵达榆县,如果是后者,河津中队就会直接向南,通过新修建的公路,直达下庄。

    “他娘的。”

    旅长骂骂咧咧的叹了一口气。

    不仅仅是情报不详细,

    情报也来的太晚了。

    不管这个河津中队,是去榆县,还是去下庄,他都没有办法吃掉了。

    来不及。

    现在调集部队,构筑好阵地,无论是榆县还是下庄,河津中队都到目的地了。

    如果是昨晚他就知道,说不定还来得及布置埋伏。

    “让徐虎直盯紧这伙鬼子。”

    他只能如此命令。

    “是。”

    通讯兵立刻去传达命令。

    “鬼子下庄至上村的公路修建的怎么样了?”

    旅长继续问道。

    “距离上村只有三里了,预计,三天后就能通车。”

    有参谋立刻回答。

    虽然是山路,但鬼子顺着山马道修建公路,而且是土质公路,工程量不大,毕竟这个时期,汽车自重载重都不大,速度也不快。

    “三天。”

    旅长沉吟片刻,命令道:

    “命令上村周边几个村子的政工人员,以及五十七团加强警惕,做好坚壁清野工作,保护老百姓的财产,并随时准备带着老百姓转移。”

    目前驻扎在上村周边的,是三八六旅五十七团。

    “是。”

    第二个通讯员也立刻去传达命令。

    ····

    一个小时后。

    杏子沟。

    “团长,鬼子来了。”

    前置侦察兵向李云龙汇报了河津中队即将抵达的消息。

    “全体都有,准备战斗。”

    李云龙当即翻身,并抽出了腰间的驳壳枪,但没有掰开机头上膛。

    “全体都有,准备战斗。”

    “全体都有,准备战斗。”

    “····”

    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将李云龙的命令逐一传达。

    战士们纷纷拿出武器,撕开了包裹枪管和机匣的防尘布,但也没有一个人将子弹推上膛。

    伏击战,战斗打响的最后一刻再上膛,这是近三年多来,八路军伏击鬼子大大小小千余次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

    数百人,甚至数千人,你无法保证不会出现走火。

    哪怕系统出品的武器可靠性极高,哪怕这次参加战斗的,都是一等一的老兵,参加过多次实战,但人不是钢铁,不是机器。

    伏击战一旦走火,那就意味着战斗的失败。

    要么撤退,要么付出数倍的代价,强行取得胜利。

    准备好武器后,战士们并没有齐齐从阵地中冒出头来,而是纷纷躲入隐蔽阵地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