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文明的假设(2/2)

>
    黑麦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有说元代蒙古人西征带回来的,因为明清有只言片语提到“黑麦”。

    但当时人提到的“黑麦”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黑麦呢?这个是有争议的。

    我书里说清代开始地区性小规模种植,采信了这种说法,但真不一定。

    很多人认为其实是近代才引进的。

    整个古代就没有传播到中国,或者传播进来了,没引起重视,被人遗忘了等等。

    21世纪中国的黑麦产区是哪里呢?新疆、内蒙、东北这类寒冷地区,但播种面积不大,因为现代农业技术加持下,抗寒能力强的小麦、水稻都有了。

    在东北,黑麦只在贫瘠的山区作为一种轮作作物种植,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

    在内蒙,黑麦作为饲料来源种植。

    在新疆,种黑麦是因为其耐旱、耐贫瘠。

    其实和欧洲中世纪早期对黑麦的评价一样:“干旱贫瘠山区的首要作物”、“可种在寒冷、燧石般坚硬的地面上”(可能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

    最后说下俄国人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明末是小冰河时期,1656年正是最寒冷的时候,沙俄已在伊利姆斯克、阿尔巴津(自己百度在哪里)等地建有基地,并筹建涅尔琴斯克堡。

    阿穆尔军政长官帕什科夫带着300哥萨克自叶尼塞斯克出发,另有660名哥萨克从另一路出发(后半路全部冻死了),前往阿尔巴津。

    当帕什科夫抵达伊利姆斯克的时候,当地存有250俄石(容积单位,1俄石=209.91公升)黑麦粉和500普特(1普特=16.38千克)麦种。

    1656绝对比1644要冷,因为明末小冰河的极寒天气要在康熙时期才见底,然后气温反弹。

    俄国人没这玩意早完犊子了,而当时沙俄在远东的总督治所是雅库茨克(始建于1632年),整座城市建在永久冻土上,哈巴罗夫在这里种粮食发财了,建城时甚至捐了3000普特黑麦粉,后来被总督戈洛文以逃税的名义抓起来了……

    到了现代,西伯利亚、远东地区,黑麦仍然普遍种植。

    最后有一个问题:罗马时期的黑麦、1656年的黑麦和21世纪的黑麦是不是一样?

    21世纪的肯定不一样了。

    那么罗马时期和1656年的一样吗?难说。

    但不管怎样,这玩意从一开始就是在东欧、北欧广泛种植的,抗寒能力肯定贼强,并且经历了不止一次小冰河气候考验。

    温暖期时,渤海国都在兴凯湖种水稻,可一旦气温下降,马上就种不了,比如五代时(这又是一个小冰河期)火山大爆发导致的全球变冷。

    那么,水稻种不了,能种别的吗?比如小麦、糜子?

    理论上可以,但有个风险:小冰河气候不但平均气温冷,最恶心的是极端气候频发。

    你种小麦、糜子,生长关键期给你来个严霜甚至下大雪,马上颗粒无收。

    多来几次,你就破产了。

    所以,东北文明总是在温暖期发展起来,然后寒冷期立刻完蛋,再叠加屠杀,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文明反复周期性清零。

    明明唐代渤海国有城池、用汉字,甚至还有人去长安考中了宾贡进士(专为外国人开设的考试科目,发放宾贡进士文凭),以及开船去日本贸易,被称为“海东盛国”,他们甚至一度控制了黑龙江以北的黑水靺鞨,但为何到了明末就是那种渔猎原始人德性呢?

    农耕文明总是被气候、人为摧毁是主要原因。

    如果当时东北有北欧蛮子种植的黑麦,历史或许是另一个走向。【姻缘阅读:m.c6c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