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百开始崛起

第965章 一字长蛇阵!(3/4)

车辆,抢占高地!”森木拓野瞬间反应过来。

    中国人为了不让他们发现,基本都藏在距离路边几十米外的山林里,他们不直接冲向路边,也是怕伤亡太大,抢占制高点,就是要先对路面上的车队形成火力压制。

    这点倒不用森木拓野太操心,延绵5000米的庞大车队里,搭载的不仅有400名辎重兵,还有两个步兵中队的正规步兵,他们的作战经验要远比辎重兵们丰富,在听到爆炸声车队停下来后,跳下车的日军第一反应就是先抢占距离公路不远的山坡制高点。

    但因为卡车需要运载货物,日本卡车的载重量又不够大,标准载重为1.5吨,超载状态下也不过2吨,所以每辆卡车上最多也只搭载了6名士兵。

    一个步兵小分队,往往分布于近百米长的路段上,那就注定他们只能是以散兵线的方式向山坡运动。

    经验丰富的程旅长等指挥官那会想不到这一点?

    为了防止被日军发现,主力都藏得远,但不代表高点上不会放少量兵力。

    一挺轻机枪外加3人机枪小组,就足以压制日本步兵一分钟!

    而漫长的战线上,被投入到一线的轻机枪,却是高达45挺!

    “哒哒哒!”日军极为熟悉的九六式轻机枪声随处可闻。

    不过这一次,6.5毫米友阪子弹却是向健步如飞的日本步兵们泼洒而去。

    尚未接近山坡的日军步兵们被打趴一片。

    “掷弹筒,轻机枪掩护!”山路上的日军惨嚎声,命令声混成一片。

    相对于还算英勇的日本步兵,日本辎重兵的表现要差得多了,他们基本都缩在车后,漫无目的的朝山上射击。

    如果只是一面环山,另一面临水,就还好说,至少有千余米的日军遇到的是这种情况。

    可那些两面临山的呢?

    足足有三千米的公路是这样的环境。

    683旅当然选择两面夹击,无论你躲到那一面,都会遭遇到子弹。

    或许,只有车底是最安全的。

    毕竟,683旅这次是来干‘抢劫’的,要的主要是货物,杀鬼子只是顺带手的。

    所以,能用子弹解决的,就尽量不要用手榴弹,很敏捷趴入车底的日本辎重兵至少在两分钟内小命是无忧的。

    可这,也限制了他们的射界,射出的子弹对于居高临下的中国军人几乎毫无威胁。

    说白了,这种作战方式,简直就是饮鸩止渴。

    死,只不过是迟早的事儿。

    日本步兵,无法抢占到制高点,哪怕是已经冲到山坡下方的日军步兵,都属于少之又少。

    等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军人抵达原来就给各连指定好的战位,公路两侧的日军就真的惨了。

    心疼货物舍不得将手榴弹投到车辆区域的中国指挥官对于山脚下的日军可不会心存什么善念。

    一声令下,数不清的日式手雷、长柄手榴弹就从山上投下,炸得草丛中的日军步兵一片鬼哭狼嚎。

    最要命的当属十几挺重机枪被抬到先前已经规划好的战位上,一条条火舌扫向一百多米外的车队,被日军当成掩体的卡车瞬间被打得千疮百孔,都别说直接击中了,光是跳弹,都让躲在车侧的日军胆战心惊!

    两个日军步兵中队当然也有掷弹筒兵,眼见中方轻重火力点压根是不管不顾的攻击,至少有十具掷弹筒发起反击,连续两轮轰击,将山林中被枝叶遮挡的火力点周围炸得硝烟四起。

    就这两轮反击,至少将三挺轻机枪给炸哑火,四五名机枪手当场牺牲,成为该部日军这场战斗里最亮眼的反击。

    但他们,也被中方神射手给盯住了。

    这一招,可不是683旅跟四行团学的,缺少足够重火力的他们为了对付日军掷弹筒手,早就开始了每个步兵连都挑选神射手的战术。

    在最困难的时候,每名士兵平均发放不到十颗子弹的情况下,被选为神射手的单兵,都配有至少30发子弹。

    他们的使命,就是寻找日军掷弹筒手、轻机枪射手、指挥官,并干掉他们。

    这也是被残酷现实逼出来的战术,但绝对有效。

    整个战场上,至少分布了20名神射手,五分钟的对射过程中,有六名日军经验丰富的掷弹筒手殒命于子弹之下。

    位于路旁和车辆周边的日军在挺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后,也开始聚集起来,企图利用一些山地做为防御阵地,固守待援。

    这也是森木拓野少佐早就定好的战略,在遇袭的最开始,他就命令待命于车厢中的通信兵用野战电台向涉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