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百开始崛起

第1213章 行军不忘打个铁!(3/4)

击溃,夏大雨甚至都认为那都还估计多了。

    这里说一下,让那来不及归队的180多名士兵担任炊事兵,两个人负责三个步兵班的吃饭,就是唐刀对他们的军法处置。

    每人要背上铁锅和油料、盐等各种做饭的设备、材料,重量也高达40多斤,更要命的是抵达宿营地后别人可以休息,他们还得埋锅造饭。

    可能唯一的好处就是再不会做饭的人,这一个多月下来,也能成个厨子。

    不然,几十号饥肠辘辘的大汉一起骂人,可没几个人能有如此强的心理素质。

    当然了,肉、蛋之类的菜食不用士兵和炊事兵们自己携带,那是专用马车运输,如果经过市镇,唐刀还会让人去采买一些新鲜蔬菜,而且沿途还时常会有当地民众敲锣打鼓来送些劳军的食材。

    除去基本生存的米、面需要由士兵本人携带之外,肉、蛋之类的菜食可是由军内提供的。

    这其实就是唐团座给新兵们搞的第二堂训练课,体能拉练。

    大量的负重和长途行军榨干新兵们原本就不充沛的体能,但又保证足够的营养,不至于亏损还算年轻的身体。

    前三日,每日行军50里,好不容易等新兵们开始适应这种负重和距离,结果到了第4天,唐团座要求,每日行军60里,不到规定距离,纵算天色已黑,也不得宿营。

    到第8日,行军距离已经高达70里,每天在路上行军的时间也比之前多了近2小时。

    每天新兵们的状态几乎都和第一日一样,一抵达宿营地,铺好被服之后就累成死狗,刚吃过晚饭就鼾声如雷,等睡到早上六点,再重复着前一天的故事。

    这种把体能压榨至极致的痛苦,令新兵们虽在私底下也有不少怨言,但却无人敢当面说。

    实在是他们那位最高指挥官和他们一样,所有人都能看到唐团座每天挑着他的两坨大粮食袋,和他们一样在山路上行军,而且还要处理各种军中事务。

    要说辛苦,做为最高指挥官的唐团座可比他们这些人要辛苦的多。

    不是没有人怀疑过唐团座那看着就很夸张两大托粮食袋是不是真的,在行军途中休息的时候,有和唐团座坐一起的步兵班长用套近乎的方式去试过。

    然后,能真的挑起那一百多斤担子走上几十米的人,还真的不多,而

    人家唐团座可是一走就几十里。

    有这样身体力行的长官,而且路上也没在吃食上亏待他们,每人一天三顿,晚餐有肉有鸡蛋还有新鲜蔬菜,哪怕军令苛刻了一些,谁又能说什么?

    “我懂了,团座长官就像是个打铁的,这帮渣渣新兵就是那个废铜烂铁,用这个逐渐将他们打造成精钢!”龙岩到了第五天,终于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吕三江翻了个大白眼,这特么不是在军令发布的时候就明摆着的吗?还需要你娃专门提一嘴?

    是的,别看这群川籍新兵们已然经过训练,唐吉利专门为儿子准备的所谓‘精兵’更是训练长达半年,但在唐刀看来,他们还是太差了。

    就是以四行团那样的训练标准训练出的新兵,成为老兵的概率也不过百分之五十,那意味着新兵们在自己的前三场战斗中,死亡率近百分之五十。

    那是唐刀也无能改变的事实!

    而这批新兵,以唐刀的眼光看,他们能成为老兵的概率,或许只有五之一,而想活到战争结束,那几率更是小到令人绝望。

    面对自己家乡的子弟兵,唐刀能做的,就是在他们进入战场之前,压榨他们的潜能,别的无法迅速变强,那就能跑得更快、跳的更高。

    而至于说士兵另一基础技能-——射击,唐刀有他的方法。

    花费了十天,庞大的‘辎重队’越过川西山区,穿过川中平原,进入川北山区。

    许多步兵班的粮食已经被消耗一半,负重是减轻不少,但缺粮危机却是笼罩在新兵们的心头。

    照这个消耗速度,都还没出川进入陕省,大家伙儿就得一天三顿变一顿了。

    唐团座可是规定过,每人三两米或面配一两肉一个鸡蛋,炊事兵去根据这个配给制度去领取,若粮食不够,那肉、蛋配给也相应减少。

    然后,随着负重减轻行军速度加快,抵达宿营地的时间也到了下午,距离天黑还有足足3小时后,唐团座发下军令,山区行军,每天每个步兵班可以出五人两杆枪10发子弹自由狩猎,以补充军需。

    于是,秦岭大山深处的各种野鸡、兔子、野猪等野货可就遭殃了,急于补充粮食的新兵们甚至远离宿营地十几里去‘打野’。

    也幸好这里没有敌人,哪怕有土匪,面对这种穿着军服荷枪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