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百开始崛起

第1463章 东边不动西边动(下)(3/4)

在溃退中的两大集团军开始就地固守,被分割包围的第四第五集团军也开始以步兵师为单位冲击日军刚刚建立不久的防线,不惜一切代价。

    尤其是第三十八军所属的第17师,甚至以团级为单位在12公里的山地间进行反击,以牺牲近3000人为代价,连破日军仓促间构筑的两道防线。

    这样的攻击行为虽然使得前线中方部队的伤亡激增,但却逼得安达二十三不得不提前派上两个师团的预备队,使其在短时间内再无多余兵力可回援运城。

    花费一周的时间,伤亡近万人好不容易才达成的战略目标,没有人会轻易放弃,安达二十三中将不能,远在平北城的冈村小次也不能。

    两位日本陆军将领都很清楚,帝国的战略重心已经转向东南亚,华北方面军都已经接到命令,将在9月份抽调两个精锐师团调往东南亚战场,击破中条山防线或许就此一次机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可能日本华北方面军就永远待在黄河以北了。

    所以,两个在晚间盯着晋东南地图彻夜难眠的日军将领都将希望放在独立混成第2旅团的身上。

    那是一个拥有独立作战能力的步兵旅团,除了2个满编的步兵联队7000人,其余骑、炮、工、辎样样不缺,或许无法战胜已经出现的万余中国军队,单靠山地防御战拖个两天,等正在疯狂反击的中国军队伤亡过大,前线的大军缓过劲儿来再派兵回援,足以保证先前的战果不失,还能有百分之八十的机会攻破中条山防线。

    或许,整个战术设计中唯一被放弃的只能是独立混成第2旅团。

    但,没有牺牲,哪来的胜利?

    冈村小次也是极有决断的将领,在攻破中条山防线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的生死存亡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独立混成第2旅团的番号,已经在冈村小次的心中被划掉。

    他心里很清楚,以对方攻破临汾城的速度,说明那是八十集团军主力中的主力,极有可能是在紫山之战中名声大噪的921师一部。

    独立混成第2旅团面对他们的攻击,有极大可能是损失惨重。

    不过那不重要,他们只需要用命换取2昼夜的时间而已。

    身为方面军统帅,师团都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何况一个小小的混成旅团?只要这枚棋子能在用到之时起到应有作用,其最后的命运并不重要。

    这样的战术部署其实没问题,战后据统计,光是那个晚上,为拖住日军主力,中方就伤亡了超过1.4万人,那甚至接近了整个中条山战役开战前3日的损失总和。

    第17师甚至因此付出了百分之三十的战损率!

    这也被誉为第二次中条山大战中原本表现乏善可陈的中方各部最出彩的一夜。

    没有这无比血腥的一夜,安达二十三极有可能调一个预备师团返回运城布防,不计前嫌的八十集团军主力和警备旅最多也就获得攻破一个临汾城以及歼灭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的战果。

    那虽然也是不错的战果,但相对于中条山防线的丢失,歼敌一万的战果将毫无意义。

    位于陕省的第十战区将失去黄河边上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日本华北方面军将随时可以挥师东进。

    而对于全国战略来说,中方军政部不得不抽调正在华中和华南的精锐步兵军西进陕省以防止黄河防线丢失。

    原本在南方,中方都只是堪堪挡住日军攻势,这若是再抽调兵力,那无疑是更为艰难。

    日本华北方面军赌输了。

    收到军令的本政多才少将没有及时撤离,只能就地布防,等到第二日清晨,漫天炮火纷飞,他才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样的中国部队。

    那可以说是中国在华北最精锐的两个步兵旅,无论从兵员素质还是装备或是兵力,全面吊打日军。

    可用于进攻的步兵高达70个步兵连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天参与炮击日军阵地的各型火炮高达300门,其中山炮36门,150重迫24门,70毫米步兵炮22门,82口径迫击炮42门,60毫米迫击炮200门。

    这也就算了,无论山炮还是迫击炮,都是以击杀步兵为主,对坚固掩体破坏力并不大。

    日军的土木工程作业不是盖的,一夜之间就挖掘战壕达1.2万米,各类防炮洞400余,哪怕中国人的炮火再如何猛烈,也不能光靠炮火就把独立混成第2旅团给灭了,最终还得步兵冲锋。

    结果,在日军躲在战壕中蒙头躲避雨点般落下的炮弹的时候,中方工兵抵近至一线200米外,挖掘出临时单兵掩体和临时战壕,并在其中部署了一种土得不能再土的“粗管子火炮”!

    黎明的晨曦中,随着小红旗一次又一次挥下,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