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从战国开始

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结盟(2/3)

就结下了。

    别看两人见面火药味十足,但坐下之后,却开始了唇枪舌战,引经据典,据理力争。

    这一场商议,足足谈了五天时间。

    郭崇咬死了,就是那当年那块地。

    可那块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早已经是廖国不可或缺的地盘,怎么可能轻易让出去。

    廖国使者也不答应,当最后一天的时候,郭崇罕见的竟松口了,既然地盘

    不肯给,那么是否能开通长江沿岸的港口,毕竟兴国重商贸。

    廖国的市场很大,以往为了打压兴国,每年交易什么东西,份额多少那都是有定额的。

    廖国使者沉吟半响后,终于还是同意了。

    当签约好文书后,两人不由相互对视一笑,眼中都充满着狡黠。

    当然,也不光是贸易全开,而是大量的条款,两人几乎一条一条对过去,几乎每条都要扯皮良久。

    当然,对关键的还是双方口岸开放,彼此都有大型码头,虽然大家都是以陆地作战为主,但侧重点不一样。

    廖国和尚国在水战上,也就稍稍带一些,毕竟水战机会并不多,很多的战船主要承担的是后勤运粮的工作。

    除开夏国不算,水战最牛逼的还是兴国。

    当大型码头开通后,两边的大型船只就开始动了起来,不管什么时代,商贾的嗅觉永远是最灵敏的,关键是,这个年代的很多商贾,那都是门阀世家的白手套。

    有钱不赚是王八蛋。

    就因为这样的事情,门阀世家们尝到了甜头,对郭崇的态度逐渐缓和起来,听说还是他主张的开通无限量商贸。

    随着两边水路开通后,廖国和兴国默契的开始征兵。

    按照各国习惯,夏国在灭掉西域和西匈奴后,军队里面应该开始保留精锐,将一些炮灰给遣散回去,种地的种地,做事的做事。

    不可能国家一直养着他们,就算想要养也养不起,不说发钱了

    ,光是每天的人吃马嚼,能生生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给吃垮。

    可如今的夏国却一点动作都没有,既不遣散炮灰又不找目标进行攻伐,反倒听说在淄博附近,武安侯还招收了十万大军。

    尼玛,杨乾小儿这是要做什么?

    这样的举动,对两国大王来说,这已经属于亮刀了。

    作为君王,只要不是白痴,那就不会等人将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再做反抗。

    两个大王那都是有幕僚以及各种参与战事的文臣,经过长时间的情报搜集以及分析。

    他们发现了夏国目前的两个致命缺点。

    第一:朝贤和武安侯的势力已经呈现差距,可以说武安侯功高盖主,这已经是有取死之道,如果操作的好,让他们君臣反目也不是没可能。

    第二:开疆拓土的时候是

    很开心,等你要防御边境的时候就发现完全开心不起来了。

    这得分出多少大军去驻扎?

    说句不好听的,两国合力,未必没有一战的实力,甚至两国大王觉得,优势在我。

    趁武安侯还没聚集兵力来一个攻其不备。

    那攻哪里呢?

    两方人员又陷入了扯皮之中。

    对于兴国来说,本就有北上的心思,自然需要长江对面的沿岸地区,他们自然将尚国与兴国接壤的地方看在眼中。

    而廖国却不是那么想的。

    打哪里,打下后最好防守,还能消灭武安侯的有生力量,让他心痛的不能呼吸。

    那就只有一个地方,洛邑。

    虽然杨乾的

    保密信息做的不错,可廖国到洛邑那边,关隘是被封,可一些羊肠小道以及山脉你不可能封掉吧。

    总有山民来往两地后,打听出了消息。

    虽然他们不知道洛邑驻扎了多少士兵,但按照推算,洛邑的士兵应该不会很多,毕竟只是筑城而已,又不是什么特别大的军事行动。

    如果说,武安侯没有打西域,没有打西匈奴,那洛邑的驻军绝对不会少。

    可打了这两个地方,没有人会相信武安侯不从洛邑调兵。

    也就是说,洛邑如果兵多,那打仗的时候你肯定调兵前往,如果不调兵,那就意味着洛邑的驻军应该不会很多。

    廖国的大臣们分析的头头是道,连廖王那半死不活的人,都觉得很有道理。

    武安侯多恐怖,他见识过,虽然没见全,可知道这家伙的手段是多么诡谲多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