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出兵将蜀国的兴元府包围起来。
王建本来就有意与李茂贞开战,如今见李茂贞主动动手了,自然是大喜过望。
三月初,王建命侍中王宗侃、太子少师王宗贺、山南节度使唐道袭为三招讨使,以左金吾卫大将军王宗绍为王宗侃的副将,率领步骑军共十二万,讨伐李茂贞。
消息传来,自然引得岐国震动,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当然,对于一心苦读的常梦锡而言,这些消息的重要性还比不上晋王李存勖将要开设科举的消息。
正所谓上有所行,下有所效。
李茂贞不贵文士,而独贵武人,所以也使得整个岐国的风气变得偏向于武,百姓多以骑马驰射为贵,而轻于读书习文。
但常梦锡却是一个特例,他自小便喜欢读书,工于文字,对于那些打打杀杀的事物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这让他在岐国尚武的大环境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所以他虽然胸怀大志,而且腹有才学,却在岐国难以得到重用。
这次晋王李存勖下令开设科举的消息传来,却是让他看到了另一条出路:离开岐国,去他国试一试。
与张延翰相同的是,虽然听到了晋国开设科举的消息,不过他并没有就此下定决心前往晋国参加科举,而是在晋国与吴国之间感到犹豫。
当然,与张延翰不同的是,常梦锡并没有什么人可以给他建议,所以一切决定都需要他自己做出。
常梦锡并没有犹豫太久,他望着窗外街道上来往的士卒,感慨着武夫当道的乱世,终于下定了决心。
“罢了,晋王虽然听说很是英明,不过终究是沙陀蛮子,只懂武力征伐,难明文治之重。虽然开了科举,只怕也难以重视。”
“所以我还是南下去吴国吧!”
……
除了张延翰和常梦锡外,在北方,因为李存勖突然下令开设科举,却是引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考虑将来的出路。
中原梁国已然难以走向衰落,继续留在这里显然没什么前途。
而其他势力虽然还有不少,但那些有识之士都明白,天下间真正值得投效的,不过是吴国和晋国两家而已。
最终虽然有不少士子开始赶往晋阳,准备参加晋国的科举;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开始南下准备参加吴国的科举。
这个意外的结果,却是李存勖和张承业二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
潭州城外,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攻城大战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
在这半年中,吴军继续分兵两路,其中一部分在刘信的统领下负责攻取潭州;另一路则在朱思勍统领下负责阻击姚彦章、秦彦辉二人的援兵。
因为有水军隔绝湘江,所以朱思勍的任务难度相对较低,他只要率领一万大军驻守在江边,防止楚军突然渡河就行。
有了朱思勍的增援,刘信终于能够集中兵力对潭州发起进攻。
不过仅仅依靠刘信手中不到的两万人,加上朱思勍部带来的五千人,攻城的吴军兵力也不过是两万人多一点而已,比起守军来并不占优势。
虽说刘信自信吴军的战力要胜过楚军,不过考虑到楚军守军毕竟也有两万人,只用两万多军队攻城还是有些吃力,所以在攻城数月都没有取得进展后,最终刘信决定向后杨渥请求支援。
一月份,由柴再用率领的左镇武军两万人赶到潭州,与刘信一同展开攻。
从那时起,潭州攻城战才开始变得顺畅起来,守军的局势也一天天变得严峻。
如今在潭州城南的三座卫城已经全部落入吴军手中,许德勋虽然竭力发起反击,仕途夺回这三座卫城,不过始终不能取得成功,反而是损失了不少兵力。
失去了三座卫城的保护后,潭州城彻底暴露在吴军的攻击之下,上百架苏州炮开始对着城中发起猛烈的轰击,使得守军士气为之大降。
到了此时,明眼人都已经能看出守军已经坚持不住了。
“柴将军,敌军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必须得防备许德勋突围啊!”望着前方不断有攻城的士兵登上城墙,刘信神色轻松的对前来支援的柴再用说道。
“刘将军放心就是,我军的水军已经封锁了江面,再加上朱将军的左天武军也驻守在江边,许德勋就算想要突围也难以得逞的!”
“所以本将觉得,或许许德勋接下来会退守内城,继续坚守吧!”
柴再用的神色虽然看上去较为轻松,不过他的内心却有些紧张,目光一瞬不离的紧紧盯着城墙处的战事。
他原本只是孙儒军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