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

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灭梁(中)(2/3)

玺两方,一直传承到北宋。

    虽然后世宋、明时期一直有传国玉玺现世的消息,不过经过各方考证后,那些所谓的传国玉玺基本上都被认定为赝品。

    真正的传国玉玺一般认为在李从珂时就彻底遗失了。

    而此时,传说中的那件国宝竟然完完整整的出现在了杨渥的面前。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回想起史书中记载,玉玺上面有李斯用篆字书写的八字,杨渥忍不住上前将其捧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

    “大王轻点!”郭崇韬等人见他急不可耐的将玉玺拿起,连忙小声劝道。

    见众人都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杨渥装作云淡风轻的样子,道:“诸位爱卿都这样一副表情作甚?梁国有此重宝,不还是被孤给灭了?可见所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说法,不能轻信。国家昌盛与否,在德而不在一件宝物上面!”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但看杨渥那满是兴奋的脸色,就知道他的心情绝不是这么的平静。

    传国玉玺,若真的只是一件普通宝物的话,又怎么会让后世之人浮想联翩,让后来的历代皇帝因为没有此宝而深感遗憾呢?甚至许多身登大位却无此玉玺之人,更是被讥笑为“白版皇帝”,以至于后世许多皇帝都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淡化传国玉玺的影响力。

    杨渥手捧着玉玺端详了半天,李斯书写的那八个篆字依稀可以看出的确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玺身环刻“双龙戏珠”图案,最下面有三道象征大海的尖波浪纹,肩部有三国时曹丕命人刻上去的“大魏受汉传国玺”等等,这些都与历史上记载的相符。

    可惜杨渥只是在一些典籍里面看到过零星记载,具体该如何鉴定宝物的真伪他却不懂,此时在场的众臣大多都是武将,更是对鉴定宝物一窍不通,只能大眼瞪小眼的看个热闹。

    当然,考虑到将此宝送来的乃是朱友贞的心腹赵岩,杨渥觉得此宝是真品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而且即便此宝不是真的,为了自己将来登位的合法性着想,杨渥也会毫不犹豫的将其认定为真品;谁敢说它是赝品,那就是与杨渥过不去,就算为此翻脸杀人也在所不惜。

    见众臣眼中都有浓厚的兴趣,杨渥当即笑道:“诸位将军别急,孤会将此宝放在桌上,供诸位将军好好端详,不过诸位只能远远观看,不得上前触碰,以免有所损坏。”说完,便将其轻轻放在营帐中间的桌上。

    众将一个个满脸好奇的上前观看,那严肃中带着一丝兴奋的神情,让杨渥看了之后都忍不住发笑。

    杨渥身为后世之人,对于传国玉玺虽然看重,但还没有到非有不可的地步;而在这个时代的人眼中,此宝的重要性可就大了。

    这可是当年始皇帝用传说中的和氏璧刻的玉玺,历代传承下来,象征无上皇权正统,如今居然就这样摆在他们面前任由他们观看,也怪不得他们会这么兴奋。

    众将轮流上前观看,过了许久之后,这才反应过来。

    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众将忽然跪倒在地,满脸兴奋的大声呼道:“大王得此重宝,此乃上天授命于大王,还请大王登基称帝,以继承天下大统!”

    杨渥愣了一下,这才反应过来。

    的确,他做吴王已经有十六年了,建立吴国至今同样有十四年时间。

    过去的吴国虽然强大,但毕竟偏居南方,再加上出于政治需要,杨渥不得不继续奉唐朝为正统,打着“复兴大唐”的旗号行事,连发出的诏令都是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

    但说到底,吴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真正能担当正统名义的还是得称帝才行。

    如今灭梁国在即,称帝的事宜的确要提上日程了。

    当然,现在就在军营里面称帝那是不可能的,称帝这么大的事情再怎么说也不可能如此草率。

    所以杨渥愣了一下,随即开口道:“诸位将军胡说什么?孤带领诸位将军征战这么多年,为的乃是复兴大唐;如今梁国尚未灭亡,孤怎能就此称帝呢?诸位将军休得再言,还是想想明天如何攻城吧。”说完,杨渥命程勋将传国玉玺收藏起来,善加保管。

    众将也知道此时时机未到,所以被杨渥训斥了一句后,便没有再开口;不过众将目光闪烁,显然已经寻思开了。

    “如今梁国未灭,大王肯定不愿在这时候称帝,不过所谓梁国如今已经只剩下一个洛阳城,覆灭是迟早之事。倒是这劝进之功,不可忽视,必须好好筹划一二才行。”

    不少人更是想着:“大王只说梁国未灭,所以不适合称帝;那若是梁国灭了,是不是就可以立即称帝了呢?”

    劝进的功劳向来都很大,甚至比战场立功还要大,带头劝进的臣子因此封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